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 第323章 就算是离京,也要在长安留下哥的传说(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3章 就算是离京,也要在长安留下哥的传说(改)(2 / 3)

键时期。

李恪根本不想掺和进这场权力斗争之中,倒也不只是他一点想法都没有。

实在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无论是从历史中,还是从现实的宫廷政治中。

李恪都明白,过早地卷入这场兄弟间的权力斗争,最后只会白白的便宜李治这个最小的嫡子。

还不如,不在这里浪费时间,去好好发展一下封地。

再则,现在李世民虽然没有立即采纳代州都督张公谨的建议。

但是,按照历史上的进程,用不了多久,李世民就会派出大军征讨突厥。

以定海神针的李靖为行军总管,提出建议的张公瑾为副总管,又让并州都督李绩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加上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

一共出兵十余万人,分为多道出击突厥。

到时候,突厥就会在历史上除名。

这样一场灭国战争,就发生在自己封地不远的地方。

这样还不出瞅瞅热闹,趁机捞取一些军功,那就实在是太浪费了。

最让人心动的就是,隋朝亡后,萧后就携隋炀帝之孙杨政道,带上国玺投奔漠北突厥。

此时的传国玉玺就在萧太后的身上。

届时,等到李靖率领大唐铁骑横扫突厥,就会找到那枚失落已久的传国玉玺。

这玉玺,不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承载着无数王朝的更迭与历史的沉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若是李恪能够率先找到它,把它给藏起来。

若是李治即位之后,你好我好大家好,也就罢了。

万一,他还是想和老丈人长孙无忌一起对付他。

到时候,他兵强马壮不说,他写上一篇檄文,拿出传国玉玺,往上一盖。

这可比“清君侧”、“诛奸臣”“奉天靖难”的威力要强多了。

想到这里,李恪的嘴角都要流出口水来。

他轻轻理了理衣襟,缓缓站直了身子,目光坚定地望向李世民,沉声道。

“启禀陛下,臣愿往北疆。突厥之事,关乎国家安危,儿臣虽不才,但定当竭尽所能,配合朝廷大军,攻打突厥。”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的众多大臣,皆被燕王李恪的决心与担当所震撼。

李世民看着李恪,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与骄傲,最终点了点头,道。

“好!既然我儿有如此决心,朕便同意了此事,等到过完上元节,你便启程前往大草原,安抚民心,全力配合攻打突厥之事。”

“儿臣遵旨!”李恪躬身行礼,言简意赅,干脆而利落

随着大朝会的结束,与出征突厥,春祭农神,燕王出京。

这三件可以说得上绝对大事的政令,几乎就在新年的第一大朝会上,就被干净利落的确定了下来。

这哪怕在讲究开放的大唐,快的几乎都有些算是令人咋舌了。

朝堂之上,百官虽心中各有思量,却也不得不佩服皇帝李世民的决断力与魄力。

毕竟,渭水之盟好像还是不久前的事情,那场耻辱性的和约让大唐上下倍感屈辱,渴望一雪前耻。

而今,皇帝李世民就已经毅然决然地,决定发动对突厥的征讨。

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大唐的国威与决心,更让百官看到了国家重振雄风的希望。

随后的上元节期间,京城内外都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欢乐之中。

只有李恪却无暇顾及这些。

除了他要利用这段时间,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北上的事宜和物资外。

同时,也要哄好一个女人。

当然了,这个女人不是长孙娉婷,而是他的母亲杨妃。

也不知道,只不是长孙无忌这个老狐狸。

在贞观三年的第一次大朝会上,就暗暗使绊子,阴了一下李恪。

导致他良心发现,还没等自己的女儿长孙娉婷张口,他便主动派人前往李恪的燕王府,告知李恪,届时,长孙娉婷会和他一起前往北疆。

这一消息,对李恪来说,既是意外也是惊喜。

而李恪也没有想到,一向温柔又好说话的母亲杨妃,对于自己返回封地,会产生这么大的情绪波动。

杨妃的寝宫内,烛光摇曳,映照着她紧锁的眉头和眼中闪烁的泪光。

看着躲在门后,小心翼翼探着一个脑袋的李恪。

杨妃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股子逆气。

她忽地站起身,快步走到李恪面前,眼眶微红却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恪儿,为何你要如此执着于返回那遥远的封地?留在京城之中,不好吗?你又聪明又会挣钱,边疆苦寒,战乱频发,为娘怎能放心你孤身前往?”

说完,不等李恪回话,她又自顾自的说道。

“也不知道你父皇怎么想的,他怎么就舍得你一个孩子,跑到那种兵荒马乱的地方去?”

说完,就站起身来,一副要去找李世民要个说法的样子。

李恪见状,连忙上前几步,跪在杨妃面前,双手紧紧握住她的双手,目光中充满了诚恳与坚定。

“母亲,孩儿知您担忧,但身为皇子,守护边疆、保家卫国乃是我的职责所在。北疆之事,关乎国家安危,我岂能坐视不理?再者,孩儿已非昔日之孩童,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定能照顾好自己,平安归来。”

听到李恪的话,杨妃也下意识的停下了脚步。

她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自己激动的情绪。

“恪儿,娘知道你心怀大志,但娘更希望你能平安。边疆的凶险,远非你所能想象。你若有个三长两短,你让娘怎么活?”

李恪闻言,心头一暖,他更加用力地握紧了母亲的手,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温柔。

“阿娘,您的担忧我全然明白,也深感愧疚让您如此忧心。但请相信,孩儿已不是当年那个需要您时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