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重生1988,我成了煤二代> 第438章 科技的赌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38章 科技的赌局(1 / 2)

周妙可一句 “家里有事”,张伟豪便识趣地没再打扰。

他心里悄悄盼着,这场卡内基独奏会能让田秀琴放下执念,放过周妙可,也放过她自己。

到时候,他就能和周妙可在米国过上没羞没臊的日子了。

但这份对未来的憧憬,很快就被他按下。

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等着他:趁着金融危机的东风,他在米国开启 “买买买” 模式。

直到亲身站在米国的市场里,张伟豪才真正体会到这场危机的冲击力有多猛。

曾经高高在上的巨头企业,如今一个个露出了脆弱的一面,成了他眼中绝佳的收购目标。

他摊开桌上的拟收购名单,眼光最先落在 “飞索半导体” 的名字上。

这家全球第三大闪存芯片供应商,曾是半导体行业的标杆,可随着金融危机深化,市场对芯片的须求断崖式下跌,加之银行收紧融资,

早已不堪重负,如今正徘徊在破产的边缘。

对张伟豪来说,这无疑是 “捡漏” 的好机会, 拿下飞索,就能直接掌握成熟的闪存芯片技术,为 “铸梦” 的科技版图打下重要一棋。

名单上的另一个名字,已经被他画上了勾。

德州仪器旗下的手机基带芯片部门。

就在几天前,德州仪器为了收缩业务、回笼资金,宣布出售这个部门,张伟豪没给其他资本反应的时间,

直接带着团队上门谈判,以低于市场预期的价格,将整个部门打包收归 “铸梦” 旗下。

这一步棋,不仅让他拿到了基带芯片的内核技术,更打通了未来进入手机产业链的信道。

不过,收购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张伟豪最初的计划里,还列着 “采购 32 纳米光刻机” 这一项。

他本以为金融危机下,米国对高科技产品的管控会松动,可一打听才知道,自己还是太乐观了。

1996 年签署的《瓦森内协定》象一道铁闸,早就把这条路堵死了, 协定明确规定,成员国向华国出口高端设备和技术时,

必须遵循严格的限制条款,尤其是半导体领域,普遍执行 “n-2” 原则:即出口的技术,要比全球最先进水平落后两代。

“科技无国界”,这要多脑残的人才能说出这句话啊。

32 纳米光刻机作为当时的高端设备,自然被划入了 “限制出口” 的范畴,任凭他动用多少人脉、开出多高的价格,都没人敢越雷池一步。

张伟豪靠在真皮办公椅上,指尖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金属质感的桌沿映出他沉凝的神色。

面对史密斯关于光刻机的 “泼冷水”,他心里没有半分失落,反而多了几分被现实敲醒的清醒。

这场在米国的收购潮,从来不止是 “抄底捡漏”,更是为了摸清全球科技产业的底牌,而此刻,“光刻机” 这张底牌,正赤裸裸地告诉他:

想要掌握科技主动权,靠买、靠捡都走不通,唯有自己搞研发、建壁垒,才是唯一的出路。

他早有准备,特意把德州仪器的总工程师史密斯请了过来。

这位在半导体行业摸爬滚打三十年的老专家,对全球芯片产业链的深浅了如指掌。

张伟豪知道光刻机的难度远超想象,那是集合了光学、机械、材料等多领域顶尖技术的 “工业明珠”,

可一想到自己手里握着的资本,他还是按捺不住想试试:

“史密斯先生,咱们开门见山, 你说,给你多少钱,能做出最先进的光刻机?”

这话一出口,史密斯就忍不住皱了皱眉,看着张伟豪的眼神象在看 “不懂行的暴发户”,语气干脆得不留馀地:“张先生,多少钱都做不了。”

他顿了顿,掰开手指数了几个领域,“光刻机不是简单的‘砸钱’就能成的。

它需要光学领域最精密的镜头,比如蔡司的镜头;需要机械臂最精准的控制,得靠 asl 的专利;

还需要特殊的光刻胶,全球只有三家公司能生产。

这些零部件来自全球顶尖企业,技术壁垒高到难以想象,更别说把它们集成到一起了,一家企业根本撑不起这么全的产业链。”

张伟豪没反驳,只是追问:“那退一步说,不追求‘最先进’,我们从现有技术基础上开始研发,每年投足够的钱,大概多少年能有成果?”

史密斯沉默了几秒,手指在桌上快速的敲了敲,象是在计算成本与时间的博弈:“每年至少投入 10 亿欧元,持续 10 到 15 年,或许能做出接近主流水平的机型。”

但他话锋一转,语气里带着现实的沉重,“但我必须提醒你,这只是‘或许” 光刻机的上下游产业链太长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包揽所有环节。

就算我们能研发出内核技术,关键零部件还是得依赖外部供应。

而且,中间只要有一个环节卡壳,之前的投入就可能打水漂,一无所获也是常有的事。”

办公室里静了几秒,只有空调出风口的微弱声响。

张伟豪垂着眼想着史密斯说的话。

虽然他的话象一盆冷水,却没浇灭他的念头。

十年时间,他等得起;每年十亿欧,以他现在的资本积累和投资收益,也负担得起。

更重要的是,他比谁都清楚,现在不开始布局,未来只会被别人卡得更死。

“这样吧,史密斯先生。” 他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麻烦您帮我写一份完整的方案 ,

包括研发光刻机需要的所有材料、技术清单,还有现在业内能接触到的顶尖人才名单,越详细越好。”

史密斯愣了愣,随即点了点头,心里却满是怀疑,他从业三十年,见过太多想 “攻克光刻机” 的企业,最后都在技术壁垒和资金黑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