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黛玉看了看冯渊,又望了望薛宝钗,微微一笑,意味深长的说:“好啊,既然大家都想进去看看,那咱们就进去吧。”说着主动拉起薛宝钗的手,亲昵的说:“宝姐姐,那咱们走吧。”
黛玉和薛宝钗两人手挽着手,并肩向园中走去,宛如一对亲密无间的姐妹花,画面十分和谐美好。
莺儿见自家小姐已经动身,连忙对着冯渊甜甜一笑:“冯公子早。”说罢一路小跑着,追赶自己的小姐去了。
冯渊看着走在前面,举止亲密的黛玉和宝钗,心想这就把自己这个夫君落下了?他无奈的摇了摇头,只能默默的跟在两女身后。
一直默默跟在冯渊身后的晴雯,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自然清楚,黛玉小姐是公子的未婚妻,而宝钗姑娘则是公子的侧夫人。
看着两人亲密的离去,晴雯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玩味的笑容,走到冯渊身旁,小声的说:“公子,奴婢瞧着,林姑娘似乎已经察觉到您和宝钗小姐的关系了。”
冯渊心中一惊。连忙望向走在前面的黛玉和宝钗,只见她们两人有说有笑,看起来十分和睦。冯渊故作镇定的说:“应该不会吧……”
一行人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便来到了省亲别院的侧门。只见朱漆大门前站着一个贾府家丁,挡住了众人的去路。
那家丁身材瘦高,看起来颇为精明干练的样子,见到走在前面的黛玉和宝钗,连忙满脸堆笑的躬身施礼:“哎呦,原来是林姑娘和薛姑娘,小的这厢有礼了!”
黛玉疑惑的问:“别院不是已经建好了吗?怎么还不让进?”
那家丁一脸为难的说:“各位,实在抱歉,小的也是奉命行事。今儿个政老爷正带着几位官员在里面观景,说是要吟诗作对,品评一番。老爷吩咐了,闲杂人等一概不得入内,各位能不能等一会儿再进去?”
这时跟在黛玉和宝钗后面的冯渊也了走了上来,听家丁说贾政也在里面,顿时神情玩味的说:“哦?政老爷在里面观景?那宝二爷可曾也进去了?”
那家丁有些不明所以,但还是如实的回答:“冯公子,原来是您啊,小的眼拙。宝二爷也进去了,而且刚刚进去不久。”
冯渊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政老爷在里面更好,我们也正要找政老爷切磋一下文采呢。”
说罢,冯渊回头望了一眼身后的黛玉、宝钗,还有自己的通房晴雯、袭人、平儿、莺儿,不由甚是满意。
他大手一挥,毫不客气的说:“咱们走。”说完,便带头朝着省亲别院的侧门走去。
那守门的家丁,眼见冯渊一行人来势汹汹,气势逼人,心中顿时慌了。他心里清楚冯渊和黛玉在这贾府的地位非同一般,自己一个小小的家丁,哪里能拦的住。无奈之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冯渊带着自己的女人,大摇大摆的走进了大观园,心中暗自叫苦不迭。
一路上,冯渊带着自己的妻妾,浩浩荡荡的游览着大观园的美景。虽是深秋,但园内的花木依旧未曾完全凋谢,散发着淡淡的草木清香,让人感到格外舒畅。
穿过那条着名的“曲径通幽”,转过几处假山怪石,沿着一条用青石铺成的小径,众人缓缓前行。小径两旁,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落叶飘飞,枫叶鲜红,别有一番情趣。
不知走了多久,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处山水环绕的红色古亭。这亭子建在一个小小的山坡之上,四周环绕着清澈的湖水,亭子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冯渊远远望去,发现那座亭子旁还站着几人,其中一人正是贾宝玉。
待他领着众女走近,这才看清原来是贾政正与几位身着官服的同僚,站在那红色的亭子里,讨论着给这座亭子起个什么名字。
只听其中一位留着山羊胡的老者,捻了捻胡须说:“依老夫看,此亭位于湖光山色之中,波光粼粼,与水有关,不如就叫做‘泄玉亭’吧,众位以为如何?”
贾政听了,微微皱眉,似乎对这个名字并不太满意。
他捋了捋颌下的胡须,沉吟片刻,转头看向身旁的宝玉:“宝玉,也不知你近来学业可有长进,就来为这个亭子取个名字吧。”
贾宝玉站在贾政面前,一脸畏惧,如同老鼠见了猫,他诺诺连声的说:“待孩儿想来。”
正在此时,冯渊面带微笑的走了上来,拱手施礼:“晚辈冯渊见过诸位大人。晚辈以为,此亭临湖,水润万物,滋养花草,茁壮成长。不如就叫做‘泌芳亭’,各位大人觉得如何?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眼前一亮,纷纷点头称赞。
那山羊胡老者更是捋着胡须,连声说道:“妙哉,妙哉!‘泌芳亭’,果然是好名字!既贴合此地景色,又寓意美好,老夫以为‘泌芳亭’最好!”
其余众人也纷纷附和,都觉得这个名字比之前的“泄玉亭”要好得多。
贾政听了,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看着冯渊,眼中带着一丝赞赏:“早就听闻冯公子高中解元,才华横溢,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泌芳亭’之名,甚合我意!”
贾宝玉失去了露脸的机会,也只能站在一边,听着那些老学究的赞叹,默默无言。他突然看到冯渊身后站着的袭人,更是一阵黯然神伤。
然而此时的袭人,正凝望着自家公子冯渊,一脸崇拜的听着他侃侃而谈,并没有注意到一旁的故主宝玉。
贾政似乎兴致很高,笑着说:“既然冯公子高中解元,必然才学过人,不知道能否为这‘泌芳亭’题写一副对联,也好让此亭更加增色添彩?”
冯渊微微一笑,故做沉吟的望着亭子走了半圈,吟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各位大人,晚辈这副对联如何?”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交口称赞,都觉得冯渊这副对联写得极妙,既写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