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廷谏道:“国朝科举大典,无非秀才、举人、进士三出身。”
“秀才功名最大的用处,就是有参加乡试的资格。”
“可若是你花钱捐纳例监,进入南雍(南京国子监)读书,虽然没有秀才功名,却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如此一来,你就能尽早参加乡试。你如能今年就捐入国子监,明年秋闱,就有机会谋取乡试资格啊。”
“例监虽然没有秀才体面,也不算真正的功名,但只要花钱,就能得到浮票,参加乡试。”
“等于是,你能提前三年参加乡试。虽然你太年幼,考中举人的可能很小,但你熟悉了乡试,
三年后再考就多半能中!”
朱寅顿时心中一动。
按照庄廷谏的法子,他岂不是有可能成为十岁的举人,十一岁的进士?
大明最年轻的举人,之前是杨廷和。
老杨是十岁中秀才,十二岁中举人。
自己明年若是考中举人,那就是十岁的举人,打破了杨廷和的记录。
立刻就会名满天下!
朱寅顿时有点激动了。
“叔父,花钱捐个监生,就能参加乡试,这么容易?”朱寅问道。
“容易?”庄廷谏摇头,“当然没有那么容易。否则,秀才功名为何还那么重要?”
“首先,捐监可不容易啊。那可不是一点银子。要想纳捐进入南雍,如今的行情年年看涨,纹银八百两打底!”
“因为名额有限,每年只有一百多个纳捐名额,有时还要私下变价扑买(拍卖),价高者得。
“你想想看,有多少人家,能出得起八百两纹银纳捐?就是捐上的例监,也不是都有资格能参加乡试。”
朱寅眉头一皱。
花这么多银子纳捐不说,而且纳捐入学之后,也不是都有资格考试?
却听庄廷谏继续说道:“国子监的岁贡、拔贡、副贡、恩贡,本来就是秀才功名,他们直接可以参加乡试。”
“可是例监不同,例监虽然也是国子监的学生,可毕竟不是秀才。即便花了钱,却也要成绩优秀的例监,才能参加乡试。“
“前年,南雍的例监生,只有三成拿到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你只要认真读书,拿到乡试资格不难。毕竟例监生中,大多都是商人子弟,课业稀松平常,
甚至不学无术。”
庄廷谏说到这里,喝了一口茶,清清嗓子。
“例蓝入学截止,就在九月。错过了下月,就是你想花钱捐纳例监,那也要等到明年了,就错过了一年,也就错过了明年的秋闱,真就是一步慢,步步慢!”
“稚虎啊,最少八百两白银,可不是小钱。你既然聪明早慧,就自己拿主意,捐还是不捐。”
“若是银钱不够使-—”他微微一笑,“老夫替你垫上即可。”
八百两纹银,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大钱。可是对庄廷谏而言,那就是小意思了。
宁采薇立刻有点紧张。
小老虎,你可不要答应,他的钱可不是好拿的啊!
朱寅却是说道:“谢叔父错爱。只是八百两虽多,却也难不倒孩儿,岂敢让叔父垫钱?”
“叔父,孩儿想捐纳这个例监,明年的乡试虽然没指望考中,但能先熟悉一次,就是买不来的经验。”
他本来是想先考秀才,可是听庄廷谏这么一说,那当然是纳捐最合适。
他忽然想起,很多名人就是纳捐后考的举人,再考进士。
比如,左宗棠。
“孺子可教也。”庄廷谏点头道,“那下月,你准备最少八百两纹银。老夫给你担保纳捐入学”
没错,纳捐入学可不仅仅是花钱纳粟,还需要担保。
没有可靠的担保人,你就算花钱,谁敢让你入学读书?
泰区汽“赞府老爷,县尊老爷公堂议事,请赞府老爷移步。”
庄廷谏眉头一皱。
县衙之中,只有大事要事急事,才会堂议。
出了什么事?
“出了何事?”庄廷谏一边戴上官帽,一边问道。
书吏回答:“回赞府老爷话,说是都察院海大都宪,传下了牌文,将一件大案交给本县。”
“可也是走个过场,再让本县上呈祥文,将案子往上移交。”
庄廷谏顿时明白了。
和昨夜抓郝正的案子有关。海瑞是要补全流程。
因为按律,此案应该是江宁县直接管辖。就是都察院要主办,也需要江宁县移交给应天府,应天府再移交给三法司。
“叔父既然有公务在身,侄儿就告辞了。”
庄廷谏点点头,就匆匆赶往公堂。
朱寅也和宁采薇离开。
庄姝却是主动送了出来。
“稚虎!”这小姑娘居然直呼朱寅的表字。
“啊?”朱寅回头,看着笑容甜美的庄姝,“阿姐何事?”
一声阿姐,懂得都懂。
庄姝笑道:“十五晚上,夫子庙有中秋庙会,说是灯会极好,到时可以一起去猜灯谜。”
朱寅愣了一下,笑道:“好!有空一定去!阿姐留步。”
说完拱拱手,就和宁采薇一起离去。
庄姝盯着两人的背影,摇摇头转身入内。
朱寅和宁采薇刚出了县衙,宁采薇就语气清幽的说道:
“小老虎啊,你真要十五逛庙会?”
朱寅揉揉额头,“采薇啊,我才九岁。你是不是想的太多了?你说,我是去呢,还是不去?”
宁采薇冷笑:“姐怕她?一个裹小脚的古代小姑娘而已。咱们还是要去,暂时要和庄县丞搞好关系。
“要是得罪了她,就是得罪了庄赞府。”
“大不了,我们一起去。姐是个大大的灯泡,呵呵。”
“还有,捐纳的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