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逆流60年代> 第109章 考场风云·空间的慰藉与院内的暗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9章 考场风云·空间的慰藉与院内的暗流(2 / 3)

欢张伟!”谢薇猛地抽回手,语气激动起来,“我跟廖奎的事情,我自己心里有数!你们能不能不要再拿张伟来说事了?”

“你有数?你有什么数?”萧雅姿的音调也提高了,“你看看你最近,脸色这么差,精神也不好!是不是晚上又偷偷跑出去……你是不是又去见那个廖奎了?!”她敏锐地抓住了女儿状态不佳的细节。

谢薇心里一慌,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强自镇定道:“没有!我……我就是最近累了,晚上没睡好。”

萧雅姿盯着女儿看了半晌,眼神复杂,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薇薇,妈是怕你走错路,到时候后悔就晚了啊……你爸最近单位事情也多,心情不好,你就别惹他生气了,行吗?”

说完,她站起身,步履有些蹒跚地走了出去。

谢薇看着母亲的背影,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她知道父母爱她,可这种以爱为名的束缚,让她感到窒息。她下意识地摸了摸手腕上那块廖奎送的、被她用袖子小心遮住的劳力士手表,冰凉的触感让她躁动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奎,你一定要考好啊……”她在心里默默祈祷。只有廖奎展现出足够的价值和潜力,或许才能慢慢改变父母的看法。虽然这条路,注定漫长而艰难。

她再次通过空间,给廖奎传递了一张纸条,没有写字,只是画了一个小小的、握紧的拳头。

下午,培训班并没有安排新的笔试,而是组织学员们参观农科院的实验田和良种繁育基地,也算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场教学。这对廖奎来说倒是轻松不少,他对于实地观察作物和牲畜状态很有心得,甚至能结合系统技能【基础植物辨识】和【因地制宜饲料优化】,提出一些让带队老师都侧目的、非常接地气且实用的看法。

期间,他注意到那个叫周小河的清秀青年,观察事物极其细致,蹲在田埂上看小麦分蘖能看半天,记录本上画满了各种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符号和简图。

“这是个真正钻技术的人。”廖奎心里对周小河的评价高了几分。

参观结束后,廖奎按照计划,直接回到了农科院的招待所。他刻意留意了一下四周,果然在招待所对面街角的阴影里,看到了一个熟悉又猥琐的身影——陈思远,依旧执着地守在那里,像一尊望夫石,只是这“夫”盼的是抓他的把柄。

廖奎心中冷笑,装作毫无察觉的样子,大大方方地走进了招待所。他知道,自己越是表现得正常,陈思远就越抓狂。

回到房间,廖奎并没有闲着。他再次进入了系统的【虚拟训练空间】。时间流速8:1,给了他充足的准备时间。

“系统,模拟明天实操考试可能出现的场景:劁猪(不同日龄、性别)、常见猪病诊断(肺炎、腹泻、寄生虫等)、饲料现场配制与合理性分析、接生助产……”

刹那间,廖奎周围的环境变成了一个虚拟的、设施完善的养猪场。各种各样的猪只出现,各种模拟的病症状态生成。

廖奎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理论他或许不行,但在这里,在他的主场,他将是绝对的王者!

他拿起虚拟的手术刀,走向第一头需要劁割的小公猪…

理论考试的试卷,在当天晚上就被集中送到了省农科院教研组的办公室。几位负责阅卷的老师,在明亮的灯光下,开始了紧张的批阅工作。

大部分试卷的答案都中规中矩,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孙建国的试卷更是堪称范本,字迹工整,条理清晰,理论扎实,论述严谨,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几位老师传阅后都纷纷点头表示赞赏。

“这个孙建国,不愧是农校的高材生,基础打得非常牢固。”

“看来这次理论第一,非他莫属了。”

然而,当一位姓王的老师批阅到廖奎的试卷时,他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随即又舒展开,带着几分惊奇和……困惑。

前面的填空选择名词解释还好,虽然有些地方用词不够专业,但关键点基本都答对了,看得出是下了功夫背的。简答题就有点惨不忍睹了,尤其是临床鉴别和饲养管理那几道,答得似是而非,逻辑混乱,明显是理解不够深入。

“这个廖奎……实践能力听说很强,但这理论,确实是个短板啊。”王老师摇了摇头,用红笔划着扣分点。

直到他看到了最后那道30分的论述题——“论述猪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刚开始看的时候,王老师是哭笑不得的。这写的都是什么?通篇的革命口号、政治术语、空泛的赞美和夸张的比喻,几乎看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关于猪的饲养管理的科学内容。这完全就是一篇政治宣传稿,而不是学术论述。

他提起笔,习惯性地就想打个低分。

但是,看着看着,他的动作慢了下来。不知为何,这试卷上的文字,似乎带着一种奇异的……感染力?那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养猪事业毫无保留的热情和坚定信念,那种将个人劳动与集体荣誉、国家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的崇高感,竟然让他这个老农业工作者,心里也微微泛起了一丝波澜,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怀揣理想,投身农业建设的激情岁月。

虽然内容空洞,但……方向是“正确”的,情感是“饱满”的,立场是“坚定”的。在这个特别强调“又红又专”的年代,这种“红”,有时候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专”。

王老师犹豫了。他放下笔,拿起廖奎的试卷,又仔细看了一遍。越看越觉得,这学员虽然理论不行,但这政治觉悟,这思想高度,似乎……不一般?能把一道技术论述题,升华到这个高度,也算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才能”?

他拿着试卷,找来了另外两位阅卷老师。

“老李,老张,你们来看看这道题,这个叫廖奎的学员答的。”

李老师和张老师凑过来一看,起初也是忍俊不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