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扫元> 第286章 荆湖定大战将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6章 荆湖定大战将至(1 / 3)

当日,杨维桢离去时,石山就立于堂前,目送其人远去,看着对方略显佝偻的背影消失在省衙门坎外的天光里,石山的心中并无多少失落,反而如明镜般透彻。

此人品性宽厚,为官多年还能不易初志,心中始终装着黎庶,确有可贵之处。

但其性格过于耿直刚硬,做事缺乏转寰,若委以接地气重任,主政一方,在这乱世之中,恐难应对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缠,极易因不通权变而好心办成坏事,徒惹一堆麻烦,也伤其自身。

不过,这等耿介之人,若能用为言官,以其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秉性,置于监察百官的岗位,则恰如利剑出鞘,正是肃清吏治、震慑宵小的绝佳人选。

更何况,杨维桢江东文坛泰斗、士林领袖的身份,本身就是一面极具号召力的旗帜。

若能成功招揽此人,对于安抚、吸纳江东地区那些尚在观望的文人士子,无疑能起到千金买骨之效,极有利于红旗营在此地扎根。

这笔帐,石山算得很清楚。

但红旗营能从徐州脱颖而出,一步步壮大至如今雄踞东南的体量,靠的并不是某几位大贤献策。而在于随事而制,夯实根基,在于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与源源不断培养、吸纳的人才梯队。

石山向来将事业的成败系于整体,而不是某一个人

对杨维桢的招揽,本是因其人破城后被俘而顺势为之的试探,能成功固可喜,添一得力臂助与一面文坛旗帜;不成,亦没什么大碍,红旗营前进的步伐不会因此而停滞。

相比之下,那些尚未踏入官场,或功名不显的各地年轻士子,他们身上没有“沐浴皇恩”的历史包袱,建功立业之心更为炽热,更渴望一个能让他们施展平生抱负的平台。

而红旗营以雷霆之势席卷淮西、浙北,疆域不断扩大,军威日盛,俨然已经初步具备开国气象,对这些胸怀大志的年轻士子而言,散发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自苏州府率主力南下以来,石山便着意于此。

或是亲携薄礼,登门拜会隐于市井乡野的贤才;或是遣心腹持其亲笔信函,殷殷相邀;或是鼓励麾下文武举荐所知;又或是广贴招贤榜文,明示求才之诚与用才之公。

这段时间内,他便又陆续招揽了三十馀名江东士子。

其中学识、名望较高者,有躲避战乱寓居湖州的江西江州士人张羽,其诗文清丽,见解不凡;有常遇春攻占崇德州后极力举荐的该地士子贝琼,熟知地方民情;

有随父亲宦游而寄居湖州的四川嘉州才子杨基,聪颖机敏;还有游学于杭州的常州士子徐贲等,共计九人,皆为一时之选。

红旗营这段时日攻城略地,连取镇江、常州、苏州等七府数十州县。

地盘和军队都在急速膨胀,如同饥渴的巨兽,亟待大量识文断字、通晓庶务的人才填充进各级行政、军事机构,将新占领区真正转化为稳固的统治区。

因而,石山于百忙之中,分批接见了这些投效红旗营的士子。

他不看经义(因为也看不懂),除了文章辞采之外,更注重与这些士子深谈,察其秉性,考校他们对时局的见识与处理庶务的能力。

随后,根据各人才具高下与性格特点,或直接授予县令、主簿等接地气官职,或派往厘金、转运等厘务部门,或留在元帅府身边充作幕僚、参军等职,悉心培养,以待他日能有更大作为。

即便才学稍逊者,石山也能将之安排至各卫所军中担任书办之职,总有用武之地。

乱世之中,乾坤颠倒,社会阶层流动加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奇迹一再上演。石元帅求才若渴、唯才是举的名声,随着这些士子的任用而迅速传播开来。

但有一技之长,不问出身门第,皆有机会在红旗营这方新天地中博取功名富贵,这无疑对广大在蒙元没有门路做官的士子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

战场主动权既已掌握,便不容白白浪费。在大力招揽人才,并着手改革杭州城市管理办法(如之前的税制改革),全力稳定城中秩序的同时,石山的军事扩张步伐也并没有有片刻的停歇。

红旗营主力各卫自常州府开始便连续攻坚,将士们已经颇为疲惫,正可利用这段间隙,在杭州城内进行战斗总结、兵员补充和必要的休整,以恢复其锐气。

大刀敖、邓友隆、赵普胜、缪大亨等新锐兵马如同数支利箭,已向杭州府周边兵力空虚的馀杭、临安、于潜、昌化、新城、富阳等县城射去,并伺机夺取昱岭关与千秋关。

这两处关卡均建于西部险峻山岭之中,扼守着通往徽州路、宁国路的咽喉要道,易守难攻。

但这些关隘最初的军事设计,主要是为了防御来自西面(如徽州方向)的敌人进攻杭州,因此关隘的防御工事、兵力配置,多是面向西侧,对于来自杭州方向的攻击,其防御就要薄弱许多。

红旗营一旦大军拿下这两处关卡,不仅补全了杭州府本身防御体系,更打开了向西面拓展的信道,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意义重大。

此后数日时间里,馀杭、临安、富阳三城相继克复的消息传回杭州,杭州府全境光复指日可待。

但就在各路偏师高歌猛进之时,来自荆湖方向的情报,送来了石山提防已久的消息:八月十三日,元军经过长期围困和激烈战斗,终于攻陷了徐宋政权的都城蕲水县。

从去年正月徐寿辉部将邹普胜、项普略等率大军渡江,掀起席卷湖广、江西、江浙的滔天巨浪算起,江南元军与徐宋大军之间的惨烈厮杀,已持续了整整一年半之久。

长期且惨烈的大战,早已让承担主要进攻任务的元军各部师老兵疲,军中上下都积郁着浓重的暴戾之气。

对于前线那些手握重兵的行省统帅而言,战后最快恢复士气、安抚部众的办法,几乎毫无悬念。

——那便是默许,甚至纵容麾下士卒在徐宋内核局域进行大规模的屠城与劫掠,以此作为犒赏,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