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家父刘寄奴> 第99章 淮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9章 淮阴(1 / 2)

“砰!”船璧击礁石,发出一阵声响踏板轰然放下,一名名士卒齐序登岸。

刘裕见水势不对,便下令全军登岸,留下舱手,命众将士以步行自淮阴赶赴广陵。

晋以征北、镇北将军,青充二州刺史或徐州刺史镇淮阴,淮阴遂为重镇。

永和八年(352年),荀羡镇守淮阴,他观地势,认为此处,“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畔,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却“无地屯兵”。

简而言之,就是旧城所处的位置太烂,可又是水运必经之地,作为江口,若是不能屯以重兵,

一旦为敌军所攻占,登岸便成了大问题。

荀羡遂向庙堂进言,在甘罗城以南建新城,代替故城刘义符不急不慢的下了船,重新感受到了脚踏实地的感觉,要说自己没有分毫不适,那肯定是假的。

刘义真与他并无多少分别,两人以往经常骑马射箭,对水都不大感冒。

说是这般说,但相比于半吊子的刘义真,刘义符骑射技艺远过同龄人。

此时让他去军中担任弓手,不说神射,也算是弓手之中的依者了。

刘义真则是属于那种又菜又爱玩的,骑术射术不见长进,往日便光顾着跟刘义符耍嘴皮子。

当然,刘义真若没有从武的天分,刘义符也不会强求他去练这些。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生在帝王家的刘义真从起点上,就已遥遥领先,对他而言,因材施教方才最为契合。

刚一下船,车乘便已备好。

刘义符定晴一看,见一名披甲将领站立在车旁,皮笑肉不笑般的望来。

“父亲,这位是?”

“恭叔,道济之兄长。”

刘裕似是对檀只(zhi)的作态十分满意,遂携着刘义符二人来到车旁。

“主公!”檀只大喜喊道。

刘裕微微颌首,说道:“你治广陵已有一年半载,可有难言之隐?”

“主公派那些个文僚过来,仆并无难处。”

正交谈着,檀抵见刘义符两人,当即便要上手去抚刘义符的顶,

“世子可还认得我是何人?”

“檀将军我当然认得。”

“哈哈!”

檀只笑着,又拍了拍他的臂膀,比划着名他的身量。

“世子高了许多,壮了!”

对于这位大大咧咧,面对脾性粗糙的檀道济之兄,刘义符只能一笑置之。

他心里虽有些许不适,可檀只毕竟是十数年前便追随自己父亲的老将,要论功绩,怕是将谢嗨、颜延之几人加起来都比不上。

战功乃是用血肉拼杀出来,本就该凌驾于任何功劳之上,但政治可不管这些,谁能依靠在权力的旋涡中心,谁就能得到的越多。

就臂如宗室,刘怀慎、刘道怜等人其实也就是中庸之才,可二人却位于檀只之上。

而象谢晦、傅亮等常伴随在刘裕身旁的属僚,刘裕提拔他们,虽有要求,但相比于冒着性命之忧斯杀的将领,却不要轻松太多。

檀抵有奉承之意,还是因为他太久未见刘裕,也未曾回到建康去。

此时好不容易迎来了刘裕,自然是要多加表现一二闲聊几句后,刘裕三人便逐一上了车。

上车后,刚才被檀抵汗手摸了几下的刘义真顿时按耐不住。

“父亲,这—这位檀将军怎如此无礼—·孩儿的巾都乱了”刘义真一边摆弄发梢,一边抱怨道。

“他向来就这般性子。”

对此,刘裕笑了笑,对檀抵作态不以为意。

刘义真见状,也只能呼口气,以示悲愤。

刘义符望向路边正要割粟的农民,忧声道:“檀将军性情洒豪爽,父亲令他坐镇广陵,会不会有所欠缺?”

刘裕知他想要说些什么,“你观这地中百姓,可有枯瘦之相?”

“没有。”

对于刘义符以片面行貌识人,刘裕还是要多说几句。

“恭舒他虽粗犷了些,但还是明事理的,广陵之地,你若要为父交由与他人坐镇,为父反而不放心。”

刘义符揣摩着刘裕所言,表示认同的点了点头。

檀抵这样的性子,在地方无人管控,定然会有违矩之举,刘裕心中知晓,也无非是睁只眼闭只眼,闹不出大动静,他也不会怎在意。

江淮之地,必须要由同檀抵这般的心腹将领坐镇,这是实打实关乎到刘裕对地方的掌控力。

就好比巴蜀之地,坐镇汉中的朱林便是此理,

朱林接替朱龄石担任益州刺史后,在位颇有政绩,又深得蜀中民心,杨盛能够心甘情愿的将汉中让出,便是见他得人和之势,不敢与其争锋。

檀只身为青州刺史,治广陵一载有馀,政绩没见,指斥他的声音却愈发的多。

刘义符在备战时,几番与刘义隆一同随刘穆之“料理”政务,此时见了檀抵后便回想起来。

刘义符只要与刘裕换位思考一下,便能知晓他为何视而不见。

有得必有失,刘裕完全可以再拉拢一些寒门子弟来替代檀抵,严治地方,但那样做,那些跟随檀只已久的军中将领,魔下士卒,可会听从他的命令?

纵使明面听从,可要是真出了什么变故,又有何用?

例如司马休之叛乱,若是让檀只坐镇江陵,前者怎能逃亡秦国?

地方控制力比起些许得失,根本就不值一提。

马车缓缓弛骋,刘义符见要一举跃过了淮阴,便出声问道“父亲都到淮阴了,何不去见一见淮阴侯?”

听此请求,刘裕笑道:“为父是怕眈误行军,既然你想去,那便去。”

刘裕将车帘拉开,对檀只、傅亮等人吩附几句,遂令车卒调转方向,与两列武土分离于大军,

调头往淮阴而去。

《水经注淮水》中写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