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家父刘寄奴> 第114章 点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4章 点滴(1 / 2)

“咳咳!咳咳——”

屋内,响起咳嗽声,值守在门外一动不动的武士皱起了眉。

“司马公可需唤医师?”

若真要让司马德文病死在屋中,武士难逃其咎,故而发问道。

“热——屋中实在是热——可—可否让我出去走动走动?“司马德文孱弱问道。

对于司马德文的请求,武士早已听得很多都起茧了,司马德文至彭城以后,能供他走动的范围便更小了。

从王府到彭城,无非是从一个大些,精致些的笼子变成狭小破旧的罢了。

“我会禀与主公,你且在屋中忍耐。“

“好—好!有劳了。”

司马德文见他终于肯向刘裕转述自己的请求,语气不由急促起来。

半刻钟后,屋门“吱呀”一声打开。

满头大汗的司马德文快步踏出门坎。

出了屋,他闭上双眼,如劫后馀生般大口呼着气。

也不知是何人为他挑选的屋舍,几扇窗户皆被木条所钉死,热得与蒸笼并无分别。

屋旁往前是豚圈,每当司马德文想到屋外走走,便被挥之不去的腥骚味所劝退。

说实话,让他住在此处,倒不如直接将他打入牢狱中。

狱中脏乱,但好在阴凉,习惯习惯也就好了。

“主公允了,司马公可以出府动,但不得超过个时辰。”

“还请你替我向豫章公道谢。”

司马德文庆幸之馀,还不忘了奉承。

等他出府后,七八名武士紧随在他四周,象是狼群围堵猎物般将他围住。

“我—我可否出城看看?”

听此,为首武士面色不悦起来。

“司马公莫要为难我等。”

“我只是想到河边歇歇凉——”司马德文苦笑解释道。

“既要去城外,那便只能待上半个时辰。”

武士去请示的时候,刘裕让他自行看着办,只要人走不丢就行。

毕竟司马德文也是位列三公之上的亲王,这点微不足道的要求根本算不得什么。

语毕,司马德文便不徐不疾的出了城。

一路走来,不论是城墙城门处,还是各个街巷,皆是巡视的士卒。

彭城治安在数日之内好的出奇,路边两旁的门窗都不再紧闭,有的半掩着,有的甚至直接门户大开。

若是遇贼鸡鸣狗盗之徒,只要喊上那么一声,巡逻的晋军便会蜂拥而至,抓到了贼人,还能领赏。

在此情形之下,城中便不乏出现钓鱼执法的案例来。

对于里外戒备森严的司马德文来说,那无疑是胸口上压的一块大石。

起先刘裕将司马德文软禁在王府,虽然乏闷,但起码吃穿用度还是亲王规格。

想到此处,司马德文哀叹一声。

正漫无目的闲逛着他,突然在江边的平地上望见一抹熟悉的身影。

司马德文眯着眼,眺望着远处,问道:“可——可是世子?“

兴许是单独关在屋中太久,司马德文说话都有些不大利索。

武士突然想起了什么,原先绷着的脸顿然舒展了些许。

“正是世子。”

司马德文见刘义符双手握着铁犁,一下又一下的翻弄泥土。

“我可否去看看?”

武士颔首以应,司马德文遂快步上前,来到刘义符身旁。

“世子这是?”

面对司马德文的询问,刘义符未有回应,他将新制出的曲辕犁展示与一旁的老翁看。

“您看,往后耕地时,犁盘能跟着辕头转动,您试试看。”

刘义符亲自演示了一番后,便将曲犁递给了老翁。

老翁接过犁后,照着刘义符先前演示的操作用了一番。

“轻!比先前的轻多了!”

刚一上手,老翁便感到不同来,这曲犁要比直犁轻巧,掉头转向也轻易的多了。

老翁他在地里来回翻了好一会后回到了原地。

老翁不住笑的将犁提起,向刘义符轻声问道:“郎君这犁要卖几钱呐?”

“您回村告诉伙,只将犁拿到北门外去,不需钱,都可以置换。”

“不用钱?!”

听到这,老翁顿时惊呼一声,脸上干裂的皱纹紧绷成数条细线。

见老翁满脸不可置信,刘义符笑了笑:“不钱。”

老翁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略微轻颤的握着刘以符的手。

“郎君真乃善人呐!”

老翁大半生都未曾遇见此等好事。

不用钱便能换上又新又好的曲犁?

哪怕不是曲犁他也换呐!

老翁本是谯郡人,数月前官吏三番两次的征收粮食,要是家中没了粮还能以衣裳锅碗抵扣。

日子过得极为清苦,因家中还有嗷嗷待哺的孙子孙女,老翁只得带着几日的干粮,离家成了流民,半月前方才在彭城外的村落安定下来。

这年头,佃农要向主家欠钱购置农具,劳作大半年,收成好的时候,也就勉强混个温饱。

自耕农情况好一些,但一旦打起了战,那往日不曾见到的吏卒便要三番两次的来讨要钱粮。

不是这个税就是那个税,大部分人家都不认得字,面对沉重的赋税,他们只能说情。

况且就算认字,对那些吏卒讲理也是没有用的,该怎么收还是怎么收。

敢反抗?就把你当粮食收了!

自从晋秦交战之后,从秦涌到晋的流民愈发的多,那些来不及逃的,大都是被强迫留下的,城门一关,谁能出的去?

两国虽都是在交战,可秦国是挨打的一方,人家大晋子民在田地里收割稻麦,你秦国的子民被征上墙头守城,如此一来,国力之间的差距便会越来越大。

简而言之,晋民供养军队北伐的粮草,都是多年积累下来,赋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