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家父刘寄奴> 第174章 悲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4章 悲泣(2 / 3)

;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

只是交谈了两句,姚泓便直接授其金章紫绶,算是有些草率,谁知苟和是不是装出来的伪君子?

姚泓并未出言解释,只是冷冷了看宦官一眼,后者当即快步领着两名内侍离殿。

苟和见得姚泓要大肆封赏自己,也未推辞,再一次行礼拜谢。

姚泓知道苟和身为姚恢的舅舅,在此时作忠君表率,所带来利处非身外之物可比拟的。

本该先众人一步投效叛军者,不顾危难维护君王,其馀人怎有颜面投敌?

没有门第之人或许不在意,可其分量也小,有门第之人,在乎名誉,在乎新朝之庙堂,更不会路身于叛军。

事实上,许多世家子弟都关起门来笑宗室,羌胡少智。

你要说晋军攻至虎牢关外,你趁此叛乱挽回大局,倒还情有可原,离长安就剩下一道关城了,

你纵使清了君,又能如何?

数日惶惶过去,处于潼关的姚绍又又又又一次听闻宗亲叛乱,身心麻木地从气喘不止的驿卒接过诏书。

他曾在夜梦中语,所梦见的一幕,大都是姚泓挽着他的臂膀,一口一口地喊着叔公,让他将那些叛乱的弟弟们杀个干净。

思绪回束,姚绍习惯地叹了一气,阅览完诏书,他登上城楼,仰望向眼处于夜幕中明亮的普军大营。

在那一列列不断来回飘逸的火光后方,刻有王字大蠢,

蹉曙了好一会,姚绍才回到楼中,令亲信点燃烛火,召集众将前来相议。

等人到齐后,姚绍的目光在诸将身上来回扫荡,思绪了数刻后,方才说道:

“姚恢叛乱,陛下召我平叛。我离去后,驻守潼关之任,赞,由你担之。”

姚赞一时错,他看向了周遭的同袍,相视一圈,发现确是只有自己可担此任,旋即拱手相应“诺!”

姚赞当初与王焕驰援姚嵩,其兵败后他逃回了长安,坐了一段时间饮水机的他,姚懿之乱后,

再次受用,负责镇守陕城。

面对晋军的攻势,苦苦支撑数日后,弃城撤守潼关。

在潼关众将之中,不论勇武激进,最为稳重的便只有二人。

除去姚赞,便是冠军将军、扬州刺史,司马国。

没错,他就是那几位在夜袭广陵,将要得手时,被钟鼓声吓退的兄长。

司马国最先是投奔伪燕国主慕容超,刘裕克广固后,他西进投奔姚兴,受赐府邸官名。

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反叛,他自请驰援,一路行军至南阳,谁知前者败的太快,司马国只得又撤回长安,直至当下,与众秦将一同坚守潼关。

在司马国身旁,尽乎是宗室将领,他也是宗室,只不过是普室罢了。

因此,他在军中总是不怎受待见,对面就是晋军,虽然将帅都是刘裕的人,但身旁有个姓司马的同僚,哪怕不揭开司马氏的过往,任谁也会觉得怪异。

敌之敌者,友也。

相较于姚掌、姚等叛降宗室,秦臣根本不会担心司马国会反叛。

他若是反叛至晋军中,依刘裕的性情,五马分户已然是仁慈。

刘裕对司马氏的恨意,不单是对害死了自己女婿的司马休之愤恨,他称其为附骨之疽,吸食血肉姐虫,毫不为过。

天下百姓所遭受的苦难,难道不是司马氏一家所铸就的吗?

当然,司马国是不会反叛,但委任潼关主将,姚绍断然不会选他,故而命姚赞统筹军务。

“司马将军,洽,长安空虚,你二人即刻各领万馀人马奔赴长安,不可眈误。”

“诺!”姚洽应道。

姚绍见司马国一时尤豫,皱眉问道:

“司马将军有异议?”

“潼关兵马不过五万,调遣近半数至长安—”

“三万兵马不够?潼关之险,精兵三千足以抵晋寇十万。”

“东平公令我与姚将军驰援长安,那您呢?”

“我亲去前军统领,陛下已征集兵马,调禁军抵御,军情紧急,我亲自奔赴前军,长安,便不回了。”

听此,司马国当即应声领命。

“诺。”

能上墙道与面临晋军的攻势不过千数,虽潼关屯有数万兵马,但大都作补员辅兵。

晋军攻城已有半月之久,依不能撼动这天下第一关。

稳扎稳打,听从姚绍的吩咐坚守,守城不是难事。

这个时候,像姚赞这样想法不多,善于听命的将领往往最为受用。

再次部署了一番后,众将散去。

姚绍将姚赞单独留下,畅谈了近一夜,直至天明,方才领着数十轻骑,一人配三马,出关西进。

待姚恢逼临长安时,得知姚绍已从潼关回援,并且带有三万士卒,遂不打算直攻长安,他领军至京兆处西南,攻克杜城,此后又辗转于郡城,与姚绍相对于灵台。

城中魔士卒大部分皆是强征而来的新卒混着姚绍魔下的少量的精军,战斗力着实有限,故他十分小心地据城而守,不敢冒然出击。

正当叛军攻城之际,本该驻守在潼关的姚赞竟领着不知从何时赶赴至战场,且绕道于叛军后方,竟无哨骑察觉。

前方的叛军还在附蚁般攻城,后方便人声鼎沸,开始躁动。

当披坚执锐的禁卫军出现在叛卒眼中,不少人顿时徨恐不已。

不是说好来勤王清君侧的吗?怎宫城禁军都杀来了呢?!

姚恢的人马壮大如此之快,首要便离不开名义,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汉,牧民,听说天子为奸臣蛊惑,齐王匡扶秦室,入京勤王。

虽然在行军路上不少士卒察觉到不对劲,可战事顺遂,还能劫掠一番,得些赏赐,也就半推半就的跟着姚恢。

但这终究只是部分人,大多数叛卒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当姚赞与禁军高声呐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