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等候,见她们到来,便笑吟吟地引了进去。
陆栖鸾和颜芸姑正在花厅叙话,见她们来了,连忙起身相迎。
柳月娘奉上带来的山菇、野枣等土仪,虽不值什么钱,却是一份淳朴心意,陆栖鸾笑着收了。
叙了片刻闲话,陆栖鸾经过昨日对石安盈的初步了解,,便有心考较她,也是想多了解这孩子的性情。
她并未问什么高深的学问,只像是拉家常般,随口问起青溪村的年景、田亩收成、平日里村中往来交换些何物等琐事。
石安盈起初还有些紧张,但这些问题她自幼耳濡目染,又跟着颜先生学了算术,心中自有沟壑。
她便依着实情,清晰地说道:“去年风调雨顺,麦子收成比前年好了两成。村里种豆的人家多了,除了交税和自家吃用,余下的多是跟走村的货郎换些盐铁针线,或者攒起来,等开春去镇上卖了。”
她言语清晰,条理分明,甚至能估摸出大概的增减比例。
陆栖鸾听着,眼中赞赏之色愈浓。她转而问道:“那若你是货郎,去村里收豆,如何定价既能收到豆,又能让自己有些赚头,还不让村民觉得吃亏?”
这个问题带了些许商道的意味了。
石安盈认真想了想,才谨慎答道:“要先晓得镇上豆子的行市,再看村里各家豆子的成色好坏,不能一概而论。价钱要比镇上收的略低些,不然货郎便白跑了,但也不能低太多,不然乡亲们宁愿多走些路自己去镇上卖。若是能捎带些村里紧俏又便宜的小物件,或许乡亲们更愿意用豆子换,两下都方便。”
陆栖鸾闻言,与颜芸姑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喜。
“说得极好!”&bp;陆栖鸾毫不吝啬地夸赞,“能想到这些,已是难得。”&bp;她兴致更高,又顺着这话题,稍稍引申了些简单的物价浮动、地域差价的概念。
石安盈听得眼睛发亮,时而提问,时而凝神思索,竟能跟上陆栖鸾的思路,偶尔还能接上一两句虽稚嫩却切中要害的话。
柳月娘在一旁看着,见女儿在陆栖鸾面前不但不露怯,反而对答如流,引得陆栖鸾连连称赞,心中既是骄傲,又是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