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大明首辅:开局怒怼嘉靖> 第10章 初来乍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章 初来乍到(1 / 2)

时值腊月,正值隆冬。

扬州东关码头的朔风裹挟著盐滷气息,將漕运旌旗吹得猎猎作响。

扬州是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的驻地,此时正值年关將近,东关码头上更是船来船往,人头攒动。

运河堤岸的青石板沁著盐霜,三十余名皂隶执“肃静”“迴避”牌分立两侧,仪仗末梢的红缨早被咸湿雾气染成暗褐色。

两淮盐使司同知赵汝弼抬手压了压貂鼠暖耳,目光掠过运河上薄雾里若隱若现的官船轮廓——

那描金玄漆的是漕运总督座船,此刻载著的却是令整个盐政衙门如芒在背的煞星。

“都打起精神!”赵汝弼从牙缝里挤出低喝,身后捧著铜盆准备献巾的僕役们慌忙垂首。

自前日淮安快马传来巡盐御史杜延霖拜謁漕运总督王誥的消息之后,盐使司上下便如临大敌。

这位杜御史犯顏直諫的威名可是早就传到了扬州,现在又有钦命在身,如果不把他伺候舒服,那麻烦事怕是不少。

所以,盐运司给了杜延霖很高的迎接规格,要知道,赵汝弼这个盐运司同知可是盐运司的二把手,品秩从四品。

盐使司的算盘珠子拨得响亮:纵是来的是阎王殿前的小鬼,也要用琼浆玉液把他灌成菩萨模样。

赵汝弼立於码头寒风里,望著漕运总督座船缓缓靠岸。

杜延霖身著青色獬豸补服踏上跳板,赵汝弼连忙带著眾属官迎了上去:

“来者可是杜秉宪?本官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同知赵汝弼在此恭候多时了。”

“赵运同盛情,杜某愧不敢当。”杜延霖拱手还礼,他目光扫过盐丁们被盐滷蚀得皴裂的半赤脚,最终落在赵汝弼官服领口露出的羊脂玉观音上。

赵汝弼浑然不觉,殷勤引著杜延霖走向早已备好的暖轿:

“杜秉宪车马劳顿,王盐台在瘦西湖畔备了接风宴。扬州知府钱府台、扬州卫指挥使郭卫帅、两淮盐商总会周会长等人都候著目睹钦差风仪”

赵汝弼所说的“王盐台”指的是盐运司的一把手、盐运司都转运使王茂才,品秩是从三品。

明代通常以“台”来表示对高官的尊称,如总督称制台,巡抚称抚台,布政使称藩台,按察使称臬台。

而知府则被称为府台,盐运司都转运使被称为盐台。

赵汝弼话音未落,杜延霖忽地驻足。

码头盐仓方向传来锁链拖地的哗啦声,十数名灶丁正扛著盐包蹣跚而行,脚踝铁镣在青石板上磨出暗红血痕。

“这些是?”杜延霖指著灶丁脚踝上的镣銬。

“都是些逃灶的贱骨头!”赵汝弼踹飞脚边碎石,碎屑溅到灶丁脊背也无人敢躲,“自洪武年间便定下规矩,灶丁世袭永充,偏有些刁民妄想脱籍!”

说著,赵汝弼见杜延霖驻足不前,堆笑道:

“杜秉宪可是嫌腌臢?这些逃灶的腌臢货色本来是要打回原籍、圈养在盐场里,只是现在年关將近,各大盐商都在持引兑盐,盐司衙门人手不够,便让他们临时过来搬盐,污了杜秉宪的眼,还望杜秉宪不要见怪。”

话刚说完,远处又忽然传来铁链断裂的巨响。

只见一名少年灶丁挣脱枷锁,赤脚踩过满地盐晶,脚掌本就被冻得血肉模糊,此时沾上的盐粒更是让人看到了就感到生疼。

他踉蹌著扑到杜延霖仪仗前,全身上下的伤口竟似乎在在寒风中蒸腾著血雾:“青天大老爷!小人有冤”

咻!话音未落,一支弩箭破空而至,少年的话语永远凝固在喉间。

几名弓弩手从盐垛后转出,带队的百户朝赵汝弼抱拳道:“惊扰钦差,卑职罪该万死。”

突如其来的意外让杜延霖下意识地退了两步。

刚下船就遇到这么一出喊冤隨后被当场射杀的戏码,莫非是有人要给他一个下马威?

要知道,这弩箭稍微射偏一点,那么刺传的就是他杜延霖的咽喉了。

杜延霖盯著少年喉间颤动的箭羽,盐滷气息混著血腥味传入鼻尖,让他喉头翻涌。

他广袖下的指节掐入掌心,面上却端起三分浅笑:“赵运同治下倒是雷厉风行。”

“杜秉宪谬讚了,”赵汝弼振了振袖子,“这些都是扬州卫的兵,乃是扬州卫指挥使郭晟郭卫帅的下属。”

顿了顿,赵汝弼抬手一指那些正在搬盐的灶丁们:

“让杜秉宪见笑了。这些逃灶惯会装疯卖傻,无事喊冤,杀了也有罪有应得。上月还有个刁民不知怎么地流窜到了南京,居然抱著南京守备太监衙门前的石狮子喊冤最后还是吕公公派人將其押送回来的,真是丟尽了咱们盐司衙门的脸。”

明代灶户由都转运盐使司统一管辖,世代承担煎盐徭役。

盐政衙门为每户灶丁设定固定產盐额度,定额內需无偿缴纳官府,而超额生產的盐被称为“余盐”。

余盐只能由盐司低价收购,同时盐司每年要给灶户发放米钞补贴,这被称为工本银。

工本银和余盐的被收购构成了灶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明代中期以后,盐政系统贪墨成风,灶户工本银大量被剋扣、贪墨,而余盐的收购价一压再压,导致灶户纷纷破產,被迫鋌而走险,弃灶逃亡。

灶户逃亡之后,他的產盐定额不会免掉,而是摊派给同灶结甲的其他灶户,致使未逃者负担加重,陷入“逃户愈多摊课愈重新逃愈眾”的恶性循环。

杜延霖对此心知肚明,他跟著赵汝弼绕过眼前少年的尸体,朝著暖轿走去,边走边状似不经意地问道:

“灶户数量乃是確保盐產量的根本,这么多灶户逃亡,盐司如何保证盐產量?”

“这几年倭寇屡次劫掠两淮盐场,盐场损失不小。”这次赵汝弼没有正面回答:

“更何况这灶籍乃太祖高皇帝钦定,为的是保盐课不亏。我们也不过萧规曹隨,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