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点猎。推广工作遭遇了意料之中的冷遇。
小石头没有气馁,他选择了几个与他关系较好、比较开明的头人所在的寨子作为示范点,不仅提供种苗技术,还承诺包销所有产出。他亲自带着士兵,与土民一起开垦山地,种植茶苗。
三年树木,第一年,示范点的茶苗和桐油树只是勉强成活,土民们窃窃私语,认为这汉人将军在瞎折腾。小石头不为所动,继续投入。到了第二年,部分茶树开始采摘,炒制出的茶叶虽然品质一般,但皇商司依然按约定价格全部收购。拿到真金白银的土民们第一次发现,这些不能吃的叶子,竟然真的能换来粮食、盐巴和布匹!
到了第三年,示范点的茶园和桐林开始显现规模,茶叶品质也有所提升,收购价格更高。更重要的是,小石头引进的几种药材也获得了成功,价值不菲。当初观望的其他寨子坐不住了,纷纷主动找到府衙,要求引种。
小石头趁势推动皇商司在龙安府城建立了茶叶粗制工坊和桐油加工作坊,招募土民做工,学习初步的加工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他还组织土民利用农闲,采集山珍野菌,由皇商司统一收购外销。
一条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初具雏形。土民们的收入显着增加,生活水平改善,对朝廷的向心力空前增强。小石头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南边疆的经济模式,更为改土归流政策的长期成功,奠定了最坚实的经济基础。
北疆的烽火暂歇,罗刹人的攻势被李永芳主力联合朱由检的游击战术成功击退,缩回了精奇里江上游的据点。但所有人都明白,罗刹人绝不会善罢甘休,下一次的进攻只会更加猛烈。
经此一役,朱由检提出的沿江筑垒、控制水道的战略得到了朝廷的充分肯定。旨意下达,命北疆前线择险要之处,修建一系列永久性的砖石堡垒,构成一道坚固的防线。朱由检因其在之前战斗中的出色表现和对本地情况的熟悉,被李永芳委以重任,负责其中一处关键要塞——镇北堡(位于靖安堡上游百里处)的勘察设计和部分督建工作。
这正合朱由检之意。他早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希望运用自己的格物知识,构建一道科学、坚固的防线。他带着格物院的学徒和将作监的工匠,反复勘测镇北堡选址的地形、水文、地质条件。
他摒弃了传统的单纯追求高耸的城墙设计,而是结合地形,提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防御体系:主堡建于临江高地,视野开阔,配备重型火炮;主堡前方,依山势修建数道呈锯齿状的矮墙和铳台,形成交叉火力网;江岸边,利用礁石和木栅设立水下障碍,配合新建的哨船巡逻;甚至借鉴水利工程,在堡垒后方开挖蓄水池,既可作为水源,也可在必要时放水形成泥沼,阻碍敌军步兵。
在建筑材料上,他大胆尝试使用本地盛产的火山灰,与石灰、黏土混合,制成类似原始水泥的三合土,用于浇筑炮台基座和关键部位的墙体,其坚固程度远超传统的夯土。他还改进了堡垒的排水、通风和仓储系统,使其更能适应北疆严寒潮湿的气候,利于长期坚守。
建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火山灰的配比需要反复试验,新式的铳台布局让习惯了方正规矩的老工匠无所适从,开挖水渠引水更是耗费大量人力。面对质疑和困难,朱由检总是亲自到场,用数据和模型耐心解释,与工匠一同研究解决方案。他那沉默寡言却执着专注的身影,渐渐赢得了所有人的信服。
当镇北堡的轮廓在黑龙江畔逐渐隆起时,它那迥异于传统城池的、充满几何美感和实用主义的设计,仿佛一个来自未来的战争机器,静静地俯瞰着奔流的江水,宣示着大明在北疆坚定不移的存在。朱由检将格物精神应用于国防建设的尝试,正在将这极北苦寒之地,变成验证其理念的最佳试验场。
金秋的硕果,不仅结在田垄枝头,更体现在漠南的金融萌芽、江南的技术革新、西南的产业兴起以及北疆的钢铁防线之上。李自成、张献忠、小石头、朱由检,这四位年轻的帝国栋梁,正以各自的方式,在不同的维度上,将新政的星星之火,燃成不可逆转的燎原之势,共同支撑起帝国在新时期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