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 第123章 余波荡漾 新芽破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3章 余波荡漾 新芽破土(2 / 2)

地上奋力劳作,伐木、取土、夯筑,常常遭到罗刹人小股部队的骚扰和袭击,战斗时断时续。

罗刹人显然也意识到了明军的意图。他们加强了雅库茨克堡的防御,并似乎也在通过冰封的北海(鄂霍次克海)路线,艰难地向据点增派人员和物资。双方的斥候和巡逻队在广袤的林海雪原中频繁遭遇,爆发了无数场小规模但异常残酷的战斗。明军的夜不收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往往能占据上风,但罗刹火器的犀利和士兵的悍勇,也给明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战事陷入了艰苦的僵持阶段。赵率教和李永芳都知道,想要攻克那座坚固的罗刹堡垒,需要更充分的准备和合适的时机,或许要等到夏季水位上涨,能够动用水师炮船进行支援时,才有可能。目前,他们能做的,就是稳固防线,不断消耗对手,并等待来自后方更多的支援。北疆的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相持的压抑。

格物院内,朱由校迎来了一个关键的突破。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他终于设计并制造出了一套相对可靠的曲轴连杆机构,能够将蒸汽机活塞的往复运动,更平稳、更连续地转化为飞轮的旋转运动!

当那台粗糙的蒸汽原型机,在安全阀的嘶嘶声和活塞的轰鸣中,通过崭新的连杆机构,带动着一个巨大的飞轮平稳旋转起来时,整个工坊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虽然转速还很慢,功率依旧低下,但那种将热能转化为持续机械动力的景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朱由校满脸油污,眼睛却亮得吓人。他围着机器不停地走动观察,记录着各种数据,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如何提高锅炉效率、如何优化传动比、如何将这动力应用到提水、碾磨甚至……驱动车辆舟船上。他知道,万里长征只是迈出了最艰难的一步,但方向已经无比清晰。

与此同时,由皇帝御制序言、内帑拨付刊刻的《天工开物》(增补修订版)第一批样书,终于印制完成。书籍装帧精美,插图清晰,内容包罗万象,从农耕纺织到军工冶炼,乃至最新的格物见解,无所不有。

皇帝下旨,将《天工开物》颁行天下,命各州府县学收藏,并鼓励民间书坊翻刻售卖。旨意中还特别提到,各地官营工坊及与皇商司有往来的大商户,应组织工匠学习书中相关技艺。

首批书籍运抵通政司,准备分发各地时,引来无数官员围观。许多人抚摸着光滑的纸页,看着那些精细的图画和详尽的说明,啧啧称奇。虽然仍有士大夫对此不屑一顾,但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部“奇书”背后所代表的,是帝国对“实学”前所未有的重视。知识的种子,随着书籍的流传,正悄然撒向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东宫书房内,太子的启蒙教育仍在继续。这一日,讲师正在讲解《千字文》中的“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太子朱由楧忽然仰起小脸,奶声奶气地问:“先生,为什么秋天收了粮食,冬天要藏起来?是一直吃吗?”

讲师一愣,按常规解释了一番季节和农时的关系。朱由楧似懂非懂,又转头看向一旁那位教数算的官员:“那……百姓藏了多少粮,够吃吗?数算能算出来吗?”

年轻的官员一时语塞,这已超出了简单的算术范畴。

当晚,朱常洛来检查太子学业,讲师忐忑地禀报了太子的疑问。朱常洛没有责备,反而眼中露出感兴趣的神色。他抱起儿子,走到窗前,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民居灯火。

“楧儿问得好。”朱常洛的声音温和而深沉,“秋天收粮,冬天储藏,是因为天冷了,地里长不出新粮食了。藏多少够吃?这就要算了。要算清楚有多少人,每人每天吃多少,冬天有多长……算清楚了,才知道够不够,不够,就要想办法从别的地方运过来,或者秋天的时候多种一些。这就是治理国家的道理,要心里有数,要提前准备。”

朱由楧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努力理解着父亲的话。

朱常洛又拿起那本《万物图说》,翻到水车和犁的图画:“你看,如果犁更好用,秋天就能收更多粮食;如果水车更好用,天旱时庄稼也不怕。让百姓吃得饱,穿得暖,天下就安稳了。这比背会一万句诗都重要。”

太子懵懂地点着头。朱常洛知道,这些道理对三岁的孩子来说太过深奥,但他坚信,这样潜移默化的引导,远比单纯灌输经史更能塑造一个未来君主应有的视野和情怀。帝国的未来,就在这日常的点滴教诲中,悄然孕育着新的模样。余波未平,新芽已破土而出,在泰昌四年的春天里,倔强地生长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