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终于,数支小队成功抵达墙下,迅速安置好炸药。
“点火!撤退!”
引信嗤嗤燃烧。随着几声惊天动地的巨响,雅库茨克堡一段厚重的木墙被炸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浓烟滚滚,碎木横飞!
“杀!”赵率教亲率主力,如同潮水般从缺口处涌了进去!
然而,罗刹人的顽强超出了想象。即便城墙被破,他们依旧依托堡内的房屋和工事,进行着疯狂的巷战。每一座木屋,每一个角落都爆发着惨烈的白刃战。罗刹士兵身材高大,悍不畏死,火枪射击精准,给进攻的明军造成了巨大伤亡。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明军虽然逐渐控制了大部分堡垒,但残余的罗刹士兵退缩到最坚固的中心塔楼,继续负隅顽抗。赵率教看着伤亡惨重的部下和依旧坚固的塔楼,不得不下令暂停进攻,清理战场,围困残敌。
此战,明军虽成功破城,予敌重创,但自身也付出了惨痛代价,且未能竟全功。罗刹人的战斗力和意志,让赵率教和李永芳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北疆的土地,浸透了双方将士的鲜血。
格物院内,朱由校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第一颗实用的果实。在那台原型机的基础上,他成功设计并制造出了一台简陋但可以连续运转的蒸汽抽水机!
这台机器被安装在了京郊皇庄的一处高地上,通过长长的竹管连接到下方的水塘。当锅炉点燃,蒸汽推动活塞,连杆带动着一个巨大的压水装置,将池塘里的水源源不断地提升到高处的沟渠中,用于灌溉原本干旱的坡地。
皇庄的农户们目瞪口呆地看着这“铁牛”不用吃草就能自己干活,将水从低处送到高处,简直如同神迹!消息不胫而走,引来无数人围观。
朱常洛闻讯,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前来观看。看着那喷吐着白汽、发出轰鸣声的机器,以及哗哗流入旱地的水流,百官们表情各异,有震惊,有好奇,也有不以为然。
朱常洛却大喜过望,他深知这看似粗糙的机器背后蕴含的巨大潜力。他当场下旨,重赏朱由校及参与研制的所有工匠,并将这台蒸汽抽水机命名为“泰昌机”,敕令格物院加紧改进,争取在更多有需要的地区推广试用。
虽然“泰昌机”还远不完善,效率低下,故障频发,但它标志着蒸汽动力第一次走出了实验室,应用于实际生产。这微小的曙光,预示着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即将登上历史舞台。朱由校站在机器旁,听着皇帝的褒奖和众人的议论,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对的。
东宫书房内,太子朱由楧的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这一日,他正拿着炭笔,在一张白纸上歪歪扭扭地画画。画面上,是一个大大的、冒着气的圆圈(锅炉),连着一些棍棒(连杆),旁边还有波浪线(水)。
陪读的杨涟走过来,好奇地问:“太子殿下,您画的是什么呀?”
朱由楧抬起头,奶声奶气却清晰地说:“泰昌机!抽水!厉害!”他还用手指着画,努力解释:“火……气……力……水上去!”
杨涟看着太子笔下那抽象的蒸汽机,听着他稚嫩却切中要害的解释,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复杂的波澜。太子对这类“奇技淫巧”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并且理解得如此之快,远超对《论语》、《孟子》的反应。这究竟是福是祸?
作为深受传统儒学熏陶的士大夫,杨涟本能地感到一丝忧虑。帝王之学,首重仁德圣心,次及经世致用,这“格物”之术,终究是末流。若太子过于沉迷于此,将来恐非社稷之福。
他将自己的担忧,委婉地向皇帝进言。朱常洛听后,只是淡淡一笑:“杨先生过虑了。楧儿年幼,好奇乃是天性。格物之理,亦是格物致知之一端,能明事物之理,方能更好地体恤民情,善用人才。朕让他接触这些,是希望他眼界开阔,非是要他成为工匠。”
话虽如此,但杨涟心中的忧虑并未完全消除。他隐约感觉到,皇帝正在为太子铺就一条截然不同的帝王之路,这条路上,“实学”的地位将远超历代。而这,必将引来更大的争议和风雨。东宫之内,太子的懵懂涂鸦,已然折射出未来朝堂之上不可避免的观念冲突。暗流在各处激荡,而新的力量,也在争议和血火中,倔强地展现出峥嵘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