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六年的深秋,天高云淡,帝国的新政在经历数年的深耕后,于各方战场上迎来了阶段性的收获。然而,丰收的喜悦之下,旧势力的反扑与新问题滋生交织,考验着年轻一代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
“漠南汇通票号”发行的“汇兑银票”以其便捷安全,迅速在归化城互市及周边区域流通开来,极大地促进了贸易规模。然而,树大招风,这新生事物很快引来了觊觎。一些被触动了利益的原蒙古贵族余孽,勾结少数见利忘义的汉商,开始秘密仿制伪钞,企图扰乱市场,破坏银票信用。
起初只是零星发现,但很快,市面上流通的伪钞数量开始增多,虽然制作粗糙,但足以在信息不发达的牧民和中小商贩中引起恐慌。互市上,开始有人拒收银票,要求现银交易,刚刚建立起来的金融秩序面临严峻挑战。
李自成闻讯,并未慌乱。他深知,金融之基在于信用,信用之锚在于防伪与惩戒。他立刻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拳:首先,命令票号即刻回收旧版银票,同时由格物院紧急支援,采用更复杂的套印、水印和特制油墨,在极短时间内推出了几乎无法仿制的“泰昌六年新版银票”。新版银票图案繁复,细节精微,并加入了只有票号核心人员才懂的暗记。
其次,他请求满桂出动精锐骑兵,组成数支“巡币队”,在互市及主要商道上公开巡查,严查伪钞,并悬赏重金鼓励举报。很快,几个伪钞制造窝点被连根拔起,为首者被当众处以极刑,其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互市入口,以儆效尤。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李自成在互市中心立起了一座高大的“信”字碑。他召集所有大小商号和部落头人,在碑前郑重宣告:“汇通票号,背后是皇商司,是朝廷,是陛下!这‘信’字,就是票号的根,也是互市的魂!朝廷绝不会让任何一个持真银票的人吃亏!从今日起,凡持有旧版银票者,皆可至票号无偿兑换新版,分文不少!”
雷霆手段加上坚定的信用背书,迅速稳定了市场。伪钞风波非但没有击垮新生的金融体系,反而让“汇通银票”的信用在一次次真金白银的兑付中变得更加坚不可摧。李自成成功地化危机为机遇,将“信用”二字,深深烙入了漠南的经济生活之中。
皇商司主导的织造标准与新式织机的推广,在张献忠的强力推动下,已初见成效。然而,这深刻的技术变革,必然伴随着旧有利益格局的粉碎。几家昔日依靠技术垄断和盘剥织工而富甲一方的地方豪强,不甘心失去权势,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反扑。
他们不敢再明面上对抗皇商司,便将矛头指向了具体执行政策的张献忠。一时间,弹劾张献忠“酷烈苛暴、与民争利、滥用非刑”的奏章如雪片般飞向京城。这些奏章不仅出自江南本地官员之手,甚至还有几位在朝中颇有清望的致仕老臣被说动,为其发声。压力骤然增大。
更阴险的是,他们暗中指使家奴,绑架了两位积极推广新式织机的皇商司技术骨干的家人,以此威胁。一时间,皇商司内部人心惶惶,技术推广工作几乎陷入停滞。
面对来自朝野上下的明枪暗箭,张献忠那双细长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狼般的狠戾。他没有任何自辩的举动,而是动用了自己经营多年的、渗透于三教九流的情报网,不动声色地撒开了一张大网。
数日之内,情况陡然逆转。那几位上书弹劾的本地官员贪赃枉法、与豪强勾结的铁证,被匿名送到了都察院巡按御史的案头;那几位致仕老臣家族子弟横行乡里、侵占田产的丑闻,也在士林中悄然传开;至于绑架案,更是被张献忠亲自带人,以雷霆之势破获,涉案的豪强家奴被当场格杀,人质安全救出。
张献忠甚至拿到了那几家豪强与海盗勾结、走私违禁品的致命证据。他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带着这些证据,孤身一人,夜访那几家豪强的府邸。
没有寒暄,他直接将证据拍在对方面前,声音冷得像冰:“两条路。一,立刻停止所有动作,交出你们名下七成织坊、桑园,由皇商司折价收购,家族子弟永不涉足织造业,我保你们平安离开江南,做个富家翁。二,我把这些东西往上一递,满门抄斩,家产充公。”
绝对的证据面前,绝对的武力威慑之下,那些昔日不可一世的豪强面如死灰,浑身颤抖,最终只能选择屈辱地签字画押。张献忠以一场精准、冷酷、不留余地的外科手术式打击,彻底铲除了江南织造业变革道路上最顽固的绊脚石。其手段之酷烈,令整个江南官场和商界为之胆寒,再也无人敢明面阻挠新政。他用铁腕证明,在触及根本利益的改革深水区,怀柔之外,亦需霹雳手段。
龙安府的茶山桐林渐成规模,土民生活显着改善,小石头柳文耀的政声随着驿道传扬,甚至传到了京城深宫。皇后柳青瑶听闻弟弟在边陲之地竟有如此作为,心中又是骄傲,又是关切,更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柳家如今地位特殊,树大招风,弟弟年纪尚轻,骤得大名,恐非全是好事。
果然,京中很快便有风言风语,称柳文耀在龙安“邀买人心,其志不小”,甚至有人将他在土民中的威望,与当年沐王府镇守云南相提并论,其中挑拨之意,昭然若揭。这些议论,自然也通过特殊渠道,传到了小石头的耳中。
与此同时,龙安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许多内地商贾,尤其是与柳家或有心攀附柳家的商户,闻风而至,争相投资龙安的茶园、桐林和药材生意。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有各种请托、宴请和厚礼,目标直指这位年轻的皇亲国戚、西南新政的干臣。
面对京城的暗箭与地方的追捧,小石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牢记姐姐往日的教诲和皇帝的期望,深知“皇亲”身份既是便利,更是枷锁。他闭门谢客,将所有礼物原封不动退回,并给姐姐写了一封长信,详细禀报了龙安的实际情况,坦言自己的担忧,并恳请姐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