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十九年,冬。
初雪降临北京城,将紫禁城的琉璃瓦覆上一层素白,仿佛为这煌煌盛世披上了一件冰冷的袈裟。四方战报与治理奏章依旧如雪片般飞入乾清宫,朱常洛于暖阁之中,审视着这份由钢铁、火焰、汗水与隐忍共同铸就的帝国画卷。扩张的狂潮逐渐退去,显露出的不仅是广袤的新土,更有那被浪涛掩盖的礁石与深渊。
定北城的修筑在严寒中变得异常艰难,冻土如铁,民夫冻伤、逃亡者日增。督造官严格执行朱由检“杀一儆百”的指令,当众处决了几名领头怠工和试图逃跑的蒙古降兵,血腥味混杂着冻土的腥气,暂时压制住了营地内的躁动,却也如同在冰层下埋下了更多怨恨的种子。
与此同时,吴三桂的“战功”却在北疆军中广为流传。他麾下的骑兵来去如风,对罗刹骚扰队伍和零星叛乱的蒙古部落手段酷烈,往往斩尽杀绝,不留后患。其勇猛果决,甚至在某些层面上盖过了坐镇后方、更注重体系建设的定王朱由检。军中一些少壮派军官,对吴三桂的赫赫战功钦佩有加,认为唯有如此霹雳手段,方能真正震慑北疆。而吴三桂本人,在一次次成功的追击与清剿中,享受着权力与杀戮带来的快意,其眼神中的锐气与野心,也随着战功的积累而日益炽盛。
这一日,吴三桂追击一股罗刹骑兵至鄂毕河支流附近,意外发现了一处规模不小的露天劣质煤坑,有被罗刹人简单开采的痕迹。他立即意识到此物对苦寒之地的价值,一边派兵占领,一边八百里加急向朱由检和朝廷报捷,称“发现石炭巨矿,可解北疆燃眉之急,亦断罗刹一臂”。捷报中,自然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他如何“英勇奋战”、“洞察先机”。
朱由检接到军报,看着地图上那被吴三桂“发现”并控制的矿点,位置恰好位于他规划中未来向北延伸的驰道节点附近,眉头微蹙。吴三桂的战功他乐见,但其愈发张扬的个性和隐隐形成的军中威望,让他感受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威胁。他提笔批复,先是褒奖了吴三桂的忠勇,同意其派兵驻守矿点,并请朝廷速派格物院工匠前往勘测、规划开采。但在密奏中,他却向朱常洛提及:“吴将军勇则勇矣,然杀伐过重,恐非边疆长久抚靖之策。且其部众渐成气候,需加以留意,适时或可调防,以磨其锋,广其见识。”
北疆的冰原之下,冻土与裂痕并存,一颗将星的冉冉升起,其光芒也投下了不确定的阴影。
卢象升的外交策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或许是明军在西域的稳步经营和商贸利益的诱惑,又或许是卢象升(郭嘉武魂)散布的关于大明军力的虚实消息起到了作用,波斯萨法维帝国并未如预料中那般迅速组建反明同盟,反而派出了一个规模不小的使团,经由西域,抵达了兰州。
卢象升以极高的礼节接待了使团,安排他们住进精心准备的馆驿,饮食用度极尽奢华,展现了天朝上国的富庶与气度。但在正式的会谈中,卢象升的态度却不卑不亢。他并未直接回应波斯关于势力范围的诉求,而是大谈特谈丝绸之路复兴带来的共同利益,强调大明愿与波斯及西方诸国和平通商,共享太平。
“贵使所言边界,乃动态之疆界,取决于民心所向与商贸流通。”卢象升微笑着,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大明皇帝陛下,胸怀四海,志在联通东西,而非划地自囚。只要波斯朋友愿以诚相待,遵守我朝在西域定下的规矩,这丝绸之路上的财富,自然有贵国一份。”
卢象升将接待使团的详细过程及自己的分析密奏朱常洛,并在结尾写道:“波斯其意,在试探与拖延。彼惧我兵锋,又贪商路之利。臣以为,可借此机会,正式遣使回访波斯,一则彰显国威,二则深入探查其国内虚实,三则……或可尝试与波斯以西之欧罗巴势力建立联系,广布耳目,以防不测。”西线的棋局,在卢象升的执子下,已然超出了西域,看向了更遥远的西方。
王承恩派往西洋的探索分舰队带回了更确切的消息,同时也带回了伤痕。他们在榜葛剌(孟加拉)以西的海域,与几艘悬挂着红底金狮旗帜(葡萄牙旗帜)的“佛郎机”战舰遭遇。对方船体坚固,侧舷炮窗密集,见到大明宝船队形庞大,非但没有避让,反而率先鸣炮示警,态度极其蛮横。
分舰队指挥官谨记王承恩“不主动挑衅,亦不惧战”的指令,试图通过旗语与对方沟通。然而对方置之不理,凭借船只灵活和火炮射速优势,突然发起攻击。一场遭遇战在印度洋边缘爆发。明军宝船吨位巨大,火炮射程远、威力强,但转向不及对方灵活。佛郎机战舰则如同群狼,利用速度穿插,试图攻击宝船侧后。
激战半个时辰,明军依靠严密的阵型和一门命中敌舰弹药库的重炮,击沉一艘佛郎机战舰,重创其余,迫使其撤退。但明军一艘宝船也受损严重,数十名水兵伤亡。这是大明水师在远离传统水域的地方,首次与西方殖民力量发生正面武装冲突。
消息传回,柳文耀与王承恩皆感震惊。王承恩(郑和武魂)尤其愤怒,他深知这些“佛郎机人”的威胁远非南洋土王可比。“其船坚炮利,行事霸道,志不在小!”他在给朱常洛的奏章中写道,“此番冲突,虽小胜,然已露端倪。西洋之地,恐非无人之境。臣请陛下恩准,加强水师,建造更多适应远海作战之新式舰船,并扩大巡弋范围,于关键航道建立补给据点,以防佛郎机人卷土重来,窃据我西洋商路!”
柳文耀也上奏支持,并建议加强对中南半岛西海岸的控制,作为应对西方海权势力的陆基支撑。南境的开拓,在享受稻浪丰收的同时,终于清晰地听到了来自另一个扩张中文明的战鼓声。
鬼冢信玄的抵抗军,经过精心策划,发动了一次堪称致命的逆袭。他们不再满足于袭击后勤队,而是将目标锁定了一支前往九州与本州交界处换防的明军正规中队。利用对地形的绝对熟悉和在内应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