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既满足了燕大的面子需求,又将话题引向了学术交流的本质。
几乎是前后脚,华国植物学会理事长钟院士的电话也打了进来。
与武红的直截了当不同,钟院士此时居然打起了感情牌:
植物学会的需求不算过分,陆时羡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了。
至于后面曾福年院士打过来的电话,陆时羡更是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植物病理与遗传育种实验室作为他的学术根据地,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当然,后续还有更多通过别的渠道打来的电话。
他直接在随后的筹备会议上,定下了原则:
于是,消息发出去后不到十二个小时。
一千五百个参会名额就在开放申请三小时内被一抢而空时。
此时的业界已然意识到,生物学界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
这不仅仅是一场报告会,而是见证一个新时代开启的历史时刻。
这也绝不仅仅只一场简单的成果汇报,更被视作新兴科研力量向传统学术秩序的一次“加冕礼”。
错过这次报告会,就几乎等于错过了生物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025年12月6日。
在整个南江省的顶力支持下,这场精心筹备下的学术报告会终于在这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开始了。
主会场入口处。
一个巨大的全息投影实时演示着sfr-1蛋白的动态变构过程,其精细度甚至超过了论文中的静态图片。
走廊两侧是“方舟”超算产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数据可视化艺术作品。
将海量的分子模拟数据转化为绚烂而富有韵律的光影流动,让观者能直观感受到微观世界的美与复杂。
为每位参会者准备的会议资料,是一个预装了所有已发表论文数据、部分可交互模拟程序以及“方舟”平台简介的定制平板电脑。
报告会当天,盛况空前。
清晨六点,南江国际生物论坛中心外已是一片人声鼎沸。
来自全球的学者们排起了蜿蜒的长队,各种语言的交谈声在晨风中交织成独特的学术交响曲。
原定八点半开场,但到七点时,会场一千五百个座位已几近坐满。
七点三十分,会场安保不得不提前关闭入口。
不仅所有座位坐满,连过道、墙边都站满了人。
此时,场外仍有上千名学者在焦急等待。
陆时羡透过幕布缝隙看了眼水泄不通的会场,于是当机立断:&34;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开放所有分会场进行实时转播。第二,在主会场外架设大型显示屏。第三,通知技术团队,开启全球线上直播通道。
命令下达后,整个团队高效运转起来。
不到半小时,论坛中心三个分会场全部开启实时转播,可容纳两千人。
主会场外广场上,十块巨型显示屏同时亮起。
线上直播通道开启瞬间,全球同时在线人数就突破了五十万。
场外广场上,来自各国的学者们自发组织起学术交流。虽然没能进场,但在这里能跟这么多同行交流,也是难得的机会。
陆时羡望着屏幕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面孔,轻轻摇头:&34;罗伯特,你错了。不是我点燃了热情,而是科学本身的光芒照亮了前路。
“我们只是幸运地成为了第一个看见曙光的人,有责任把这束光传递出去。
报告会开始前半小时,当参会嘉宾陆续入场时,现场就掀起了第一波热潮。
观众席上的学者们很快发现,这次参会的嘉宾名单简直是一部行走的细胞生物学教科书。
只见1999年诺奖得主拉斐尔斯教授缓步走入,满头银发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他曾在无数教科书上出现的照片,此刻竟然活生生出现在眼前。几位年轻学者立即起身致敬,会场响起第一阵热烈的掌声。
掌声未落,入口处又传来一阵骚动。
不少从事干细胞研究的学者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历史性的一刻。
当《细胞》期刊主编玛格丽特女士陪同着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入场时,观众席响起一阵意味深长的低呼。这个组合的出现,象征着传统学术权威对这场报告会的认可与重视。
观众席上,一位博士生激动地对着导师说:&34;教授,这些可都是只在文献里见过名字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