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燃的这个讲话,放在二十年后,那是一点新意都没有。
随便一个跟材料学沾点边的大学生都能夸夸而谈的扯个把小时。
但是在1995年的时候,他能那么大胆的做出这些预测。
并且珠江电池还实实在在的把锂电池给搞出来了,那个意义还是很不一样的。
不管是现场的毕业生,还是老师,都把那几个关键点记在了心中。
“柳主任,我们系下半年是不是可以考虑按照陆燃说的那几个方向,去申请国家级的各种研究经费?”
邹渊对陆燃是非常有信心的
相关的一些领域,在国外的期刊杂志上他也看到过一些介绍的文章。
只不过那些都没有陆燃说的那么直接,那么的坚定。
风口有多么的重要,邹渊是很清楚的。
按照陆燃的说法,稀土永磁、芯片相关材料和新能源相关材料,将会是未来二十年的风口。
只要选对了一个方向,足够他这辈子努力了。
“你这个提议很不错。”
“我记得你之前跟黄校读博的时候,研究的方向就是跟电磁钢板相关的内容吧?”
“陆燃说的稀土永磁材料,跟你的研究领域很接近。”
“只要你申请了,大概率可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柳玉树没有任何尤豫就对邹渊的提议表示了认可。
他不仅支持邹渊去申请,自己也准备申请高纯多晶硅相关的研究课题。
同时鼓励系里面其他的教授和副教授去申请这三个领域相关的材料研究课题。
以陆燃如今在华夏锂电池行业的地位,他说的话绝对会被许多业内人士关注。
到时候这几个领域,铁定会成为研究的热点。
上级那边的经费,很可能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倾斜。
“对了,柳主任,陆燃的那篇毕业论文,你真的帮忙邮寄给《自然》杂志了吗?”
每一个大学生毕业都是需要交一篇毕业论文的,陆燃也不例外。
锂电池相关的成果那么多,随便整理一下,就是世界级的突破,水几篇论文出来,简直不要太简单。
“这哪里还有假的。”
“不过《自然》的审稿速度还是太慢了,估计最快也要去到明年才有可能跟大家见面。”
1995年之前,华夏在《自然》上发表的论文,那真的是屈指可数。
1930年,物理学家吴有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发表关于x光散射的研究论文,为康普顿效应提供了关键实验支持。
这是可检索到的华夏学者独立完成的首篇《自然》研究论文。
之后基本上要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才能见到一篇。
到1979年,生物化学家邹承鲁发表了建国后首篇《自然》论文。
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标志着海峡科学研究的复苏。
但是哪怕是发展到1995年,一年下来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在《自然》上发表论文。
偶尔出来一篇,往往都还是地质或者考古相关的内容,物理、化学相关的几乎没有。
如果中南工业大学能够在《自然》发表一篇化学相关的论文,绝对是轰动全校,传遍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事情。
没办法,后世的人是很难理解这个时期的许多事情。
大家对国内的一些东西不自信,对欧美那边的崇拜之情,可以说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
“上次陆燃说可以跟我们学校在研发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我觉得是不是直接在珠江电池那边设立一个博士点?”
“到时候一些研究生每个学期都可以直接安排一半以上的时间在珠江电池那边搞研究。”
“指不定会给我们学校带来意外惊喜。”
邹渊这个方案,是帮助自己,也是在帮助陆燃。
珠江电池很缺少高端人才的事情,他已经知道了。
短时间内他也没有办法介绍太多的人过去。
但是推动学校跟珠江电池展开深入合作,让一大批的在读研究生和博士生可以为陆燃所用。
一定程度上来说,也算是解决了珠江电池的燃眉之急。
而这些人在研究过程中的成果,荣誉都是属于学校的。
指不定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论文出现在《自然》上呢。
“我已经跟黄校专门汇报过,等上了校委会就正式的落实下来。”
“正好珠江电池接下来会从索尼那边获得一大批先进的进口试验设备和仪器。”
“我们的学生过去搞科研,还能见识到国内最先进的仪器设备。”
八九十年代,国内的科研经费是非常紧张的。
动不动就要上百万元一台的高端进口仪器,只有个别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会买回来。
许多大学的老师都还不会使用。
现在只要去珠江电池跟学校联合组建的博士点里头搞研发,就能用到那么高端的设备和仪器,绝对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事情。
不仅吸引学生,同样吸引老师。
“那太好了,等会陆燃下来我就跟他把这个事情给敲定下来。”
邹渊太想上进了。
作为有靠山的妖怪,他只要能够搞出点成绩出来,晋升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陆燃这移动的“业绩”,他肯定不会错过。
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陆燃结束了今天的演讲。
刚刚校领导讲话的掌声是远远没有现在热烈,可想而知陆燃这一次的演讲很成功,效果很显著。
邹渊知道明天陆燃就要回羊城了,也是一刻钟都不浪费,典礼结束就直接拉着陆燃把设立博士点的事情给敲定了下来。
这种把人才送上门的事情,陆燃脑子被驴踢了才会拒绝。
母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