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抽出稿纸,目光落在标题上——《人生》。
这一看,他表情渐渐变了。
稿子标题是《人生》。
开头写一个叫高加林的知青,民办教师职位被人顶了,只能回村种地。
文笔依旧流畅,也接地气,描写的乡村生活画面感很强,没有长时间在农村插队的经历,是写不出这种文章的。
李京峰原本靠在椅背上的身子,不知不觉坐直了。
接着往下看,高加林和村里姑娘刘巧珍的感情线慢慢展开。
没有轰轰烈烈,就是日常相处中那种细水长流的感觉,却写得特别打动人。
“这小子……
李京峰忍不住嘀咕,“把农村姑娘写得这么活灵活现。”
等他看到高加林有机会进城工作,面临是要留在农村和刘巧珍在一起,还是去城里发展的艰难决择时,彻底被吸引住了。
李京峰抬头看了对面的年轻人一眼,欣赏的目光毫不掩饰。
情节环环相扣,人物有血有肉,把那个年代知青面临的现实困境刻画得入木三分。
特别是高加林内心的挣扎,简直写到他心坎里去了。
看到关键处,李京峰忍不住拍了下桌子,把对面的林知秋吓了一跳。
“李编,怎么了?”林知秋茫然抬头。
“没、没事,你继续看。”李京峰赶紧摆手,眼睛却死死盯着稿纸。
他现在满脑子都是稿子里的情节,什么“不要贪多图快”的告诫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这稿子别说仓促写就,就是打磨半年能写出这个水准都算厉害!
等他把最后一页看完,长长舒了口气,再看向林知秋的眼神完全变了。
这哪是什么需要指导的新人?
对于节奏和行文的把控,拿捏的刚刚好。
就算是和一些老作家比起来,也分毫不差。
“知秋同志,”李京峰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这篇《人生》……我们收了。下期就给你安排上版!”
他小心翼翼地把稿纸整理好,生怕弄皱一个角。
现在他唯一的想法就是赶紧把这篇稿子定下来,生怕晚一步就被别的刊物抢走了。
这稿子必须上!而且要重点推!
李京峰拿着那份《人生》的手稿,翻来复去地看,越看越觉得不可思议。
“林知秋同志,这……这真是你这大半个月鼓捣出来的?”
他实在很难相信,这么有深度、有嚼头的稿子,是在这么短时间里完成的。
“李编,不瞒您说,这稿子动笔是最近的事,但故事和人物,在我心里已经琢磨快三年了!
当初在陕北插队那会儿,身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遭遇,看得多了,感触也深,心里就有了雏形。回城后,静下心来把思路理了理,再动笔就顺当多了,算是水到渠成吧。”
林知秋在来的路上就想好了说辞了,毕竟按照这年头的传统作家而言,一篇小说打磨几个月甚至小半年的,再正常不过了。
他这速度相比起别人来说,简直不要太快。
听他这么一解释,李京峰下意识点了点头。
这就合理多了!
生活积累加之回城后的沉淀,这才对嘛!
要不是这两篇小说的文风和用词习惯带着明显的个人印记,他真要怀疑是不是找人代写了。
“稿子是好稿子,不过……”
李京峰进入工作状态,拿起铅笔在稿纸上轻轻点了几个地方,“这里,还有这里,描写可以再细腻一些,加点环境烘托,意境就更足了。还有这几句对话,稍微有点直白,可以再打磨一下,更符合人物身份和当时的心境……”
林知秋虚心地听着,连连点头。
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有时候追求情节推进,在细节喧染和文艺范儿上确实弱了点。
这都是前世写网文养成的坏习惯,得改!
李京峰对林知秋这虚心接受的态度非常满意。
小说质量硬,改稿态度好,高产似母猪,这样的作者,放在哪个杂志社,都是宝贝嘎达!
正事谈得差不多了,林知秋话锋一转,脸上堆起有点不好意思的笑容:“李编辑,那啥……这篇的稿费标准,还是按千字八块算吗?”
他虽然对现在的稿费挺知足,但谁还嫌钱多呢?试试又不掉块肉。
管他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再说!
李京峰被他这直白的提问逗乐了:“怎么?这么急着用钱?”
这年头作者们谈稿费都比较含蓄,像林知秋这么直接问的,还真是个异类。
林知秋立马开始卖惨,把早就准备好的说辞倒了出来:
“李编,您是不知道我的难处啊!我返城把街道分配的工作给拒了,现在在家属于无业游民,就全指着这点稿费撑门面呢!
家里爸妈虽然支持我考大学,但街坊邻居那风言风语就没断过,压力大啊!我妈下岗在家,我爸身体也不好,小妹还在上学,我这也算是……嗯,逆境中求生存了!”
他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被现实所迫、发奋图强的文艺青年形象。
生病的爸,失业的妈,上学的妹妹和破碎的他!
“你小子……”李京峰真是哭笑不得,“就算要考大学,也可以先找个单位挂着嘛!实在不行,等明年高考前请几个月假专心复习不就行了?”
他觉得林知秋拒绝工作的举动有点太愣了。
上次改稿的时候,就听林知秋提过一嘴,没想到他现在的处境这么艰难。
林知秋当然知道,等到高考前再请假复习也来得及。
但是他是真不想当掏粪男孩。
林知秋老气横秋地叹了口气:“唉,一言难尽啊,都怪当初年轻气盛,脑子一热……”
李京峰看着眼前这个才十八岁的小伙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