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话题突然转到自己身上,钟卫华顿时变得扭捏起来,说话都结巴了:“挺……挺好的,昨天我下班路过新华书店,还跟她说了几句话呢。”
“说话了?说什么了?”王卫东立马来了精神,往前凑了凑。
“她就问我……问我之前看的那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还要不要……”钟卫华的声音越说越小。
林知秋听得直翻白眼,这算哪门子进展?
要是换了他,这会儿估计嘴都快亲烂了,这小子居然还在讨论教辅材料?
“切,这算什么进展!”王卫东一脸嫌弃。
张霞更是急得直跺脚:“你就没约人家出去走走?哪怕一起去公园散散步也行啊!”
张霞无奈地叹了口气。
平时挺机灵个小伙子,怎么一遇到喜欢的姑娘就这么怂呢?
她心想,要是自己是个男的,就凭这张嘴,追个姑娘还不是手到擒来?
“要我说,你就该直接点!”
王卫东拍着大腿出主意,“明天买两张电影票,往她柜台上一放,就问她要是有空就一起去看《庐山恋》!”
“不行不行,太冒失了。”钟卫华连连摆手。
“那你就天天去书店转悠,混个脸熟!”大刘也插嘴。
“我哪来那么多闲钱天天买书啊……”
众人七嘴八舌地出着主意,什么假装偶遇、托人介绍、写情书,搞浪漫……五花八门的招数都搬出来了。
可钟卫华最后还是摇了摇头:“我觉得这种事急不得,得慢慢来。就算按你们说的追到手了,万一以后她发现我根本不是那样的人,那不是还得黄?”
他顿了顿,语气认真起来:“我觉得只要我真心实意对她好,总有一天能打动她。”
平时挺嘚瑟的一个人,没想到在感情上这么认真。
大家见他态度坚决,也就不再劝了。
林知秋很想告诉他,真诚是必杀技,但是单出是死局啊!
就象味精一样,配什么汤都能提鲜,唯独不能单独泡水喝,真诚也是。
就在几个年轻人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最新一期的《人民文学》正在读者中悄悄流传。
其中那篇《牧马人》,讨论度一天比一天高。
这年头没什么传播渠道,全靠读者口口相传。
但就是这样,这篇小说却象长了翅膀一样,在燕京城里快速传播开来。
燕京附中,办公室内。
几位老师也正在讨论着这篇文章,他们当老师的,在这年头妥妥的知识分子了,自然对于文学这一块也比较关注。
教语文的刘老师推了推眼镜,对旁边的李老师说:“最新这期《人民文学》你看了吗?那篇《牧马人》写得真不错。”
“看了看了!”李老师连忙点头,“我昨晚上一口气读完的,写得确实好,把那个年代知识青年的困惑和选择都写活了。”
教历史的王老师也凑过来:“我让学生们也去读读,这对他们了解那段历史很有帮助。”
林知夏抱着作业本往教师办公室走,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老师们热烈的讨论声。
她本来没在意,可听着听着,总觉得里边有些语句特别耳熟,好象在哪儿见过。
她正站在门口愣神,语文刘老师一抬头看见了她:“林知夏同学,有事吗?”
林知夏这才回过神,赶紧把作业本放在桌上:“老师,我来送作业。”
说完一溜烟就跑出去了,连老师们后面说了什么都没听清。
“这孩子,风风火火的。”
刘老师笑着摇摇头。林知夏这姑娘在班里是出了名的活泼,嘴皮子利索得很,班上那些调皮男生都不敢轻易惹她。
上课铃响,林知夏刚在座位上坐稳,就看见刘老师骼膊底下夹着本杂志进来了。
那杂志的封面她看着特别眼熟,跟她二哥前两天宝贝似的揣在怀里的那本一模一样。
刘老师把杂志往讲台上一放,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同学们,今天咱们不讲课本,老师给大家分享一篇最近杂志上刊登的文章。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图书馆借阅,对你们的作文写作很有帮助。”
底下的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挺好奇的。
刘老师经常这样,动不动就在课堂上分享些课外文章,有时候是名家名作,有时候是没什么名气的小作者写的。
用她的话说,好文章不分出处,关键是要能从中学到东西。
刚开始其他老师还觉得她这么做有点冒险,毕竟这年头课外读物容易踩红线。
但几次下来,发现学生们的作文水平确实提高了,而且也没出什么岔子,也就由着她去了。
刘老师转过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大字——《牧马人》。
林知夏盯着那三个字,眼睛越瞪越大。
她想起来了!
这不就是二哥那本《人民文学》上登的文章吗?
难怪刚才在办公室听着那么耳熟!
她偷偷用骼膊肘撞了撞同桌,压低声音却掩不住得意:“快看快看,这是我哥写的小说!”
她的同桌李振国是个闷葫芦,平时不爱说话。
班主任特意把他和活泼的林知夏安排成同桌,指望他俩性格互补。
可这会儿,李振国正埋头钻研一本《数理化自学丛书》,对林知夏的眩耀充耳不闻。
李振国对语文课向来兴趣缺缺,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数学。
在他眼里,那些弯弯绕绕的数学题才有意思,特别是解出一道难题时的成就感,简直无可替代。
林知夏见他毫无反应,小嘴撅得老高。
这堂课她憋了一肚子的话没处说,好不容易找到个眩耀对象,对方居然不搭理她?
真是岂有此理!
讲台上,刘老师正讲到精彩处,手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