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峻岭间,一抹红霞初露,就象渲开的墨迹,转瞬间侵染晨雾。
霎时,无穷无尽的金辉在天际荡开,云海化霞,山巅蕴辉。
许青松却无暇目睹,盘腿坐于屋顶,早已入定。
在日出的一刹,他便感受到比以往更为清淅的灵机,自山间,自云海,自湖泊,自四面八方而来,缓缓与自身灵机相契,聚合,融入。
吐纳之间,灵气汇聚融入的速度,便比昨日快了许多。
这并不是他的错觉,照身鉴上显示的内容证明了这一点。
吐纳结束,他神采奕奕,心中亦感惊喜。
昨日所获,能让他在今后的修行中缩短一半时日。
不仅如此,那尾灵鱼也换了两枚灵币,收获颇丰。
修行之道,当真玄妙莫测。
随后,他下了屋顶,回屋阅看道经。
待午时过了后,他才从屋内出来,径直离开了庭院,沿湖而行。
湖上廊桥四通八达,数十座楼阁耸立其上。
其中不仅有院师讲课的静心殿,亦有藏法万千的登云楼、描绘丹青的绘风阁、岐黄孕丹的长青楼、绘纹锻器的紫纹阁……
映射术、符、丹、器等百艺,炼气期的修士大多都会选择其中一到两门学习,辅以修为精进,亦是其今后成道之基。
许青松尚在引气,此行自然不是去学习百艺,而是为了去静心殿中听取院师讲课。
今日课程主题是精气神,正是他需要了解的内容,不容错过。
静心殿是一个开放式的楼阁,只一层,宽阔的位置足够千人同时而坐,下方放满了蒲团。
上方砌了高上一拳的平台,其上亦是一张蒲团。
许青松到时,馀位尚多,他选了一个居中的位置盘膝而坐,安静等待。
院师还未到,他忽地听到一侧传来几声惊呼,转头望去,瞳孔微微一缩。
却见一头等人高的梅花鹿从湖中而来,踏湖如平地,身形跃起之间便更近一步。
入了殿中,它亦不吵,只是安静的立在一侧,熟稔的屈下小腿,跪坐在地,安静等待。
不仅如此,只是片刻之间,狐、猿、雀鸟……或轻跃、或滑翔、或奔走而至,皆寻殿中角落,或踞、或栖、或伏卧,摒息凝神,安静以待。
此类成精之物并非常言之妖,而是精怪,得天之幸开了灵智,悟得采日精月华之法,亦算是踏上修道之路。
而象此番有教无类的盛景,在静心殿并不难见,只是新进弟子诸多,引起一阵喧哗。
“肃静。”
院师不知何时到来,坐于高台之上,淡声开口,让喧哗声倏然停下。
许青松也匆忙回神,压下心中诧异,宁心静气。
院师静坐于蒲团之上,气度平和,声音不大,却清淅地传遍静心殿每一个角落:
“精者,乃人身之根本,气血之源泉,形骸之所依托。如大地承载万物,固本培元,体魄之基也。”
“气者,存乎天地之间,亦生于自身之内,乃生生流转之息机。外感天地之灵气,内御脏腑之元息。似风鼓山林,川流不息。”
“神者,为意识之明光,悟性之华彩。观想天地,参悟玄机,莫不赖乎此神。如日悬中天,普照万方,明察内在之细微,契合外界之灵韵。”
“譬若一盏油灯。精若灯油,神似光焰,气为灯芯。油足则灯明基固,焰盛则光明朗照。然芯若过粗过强,便需更旺之火、更多之油助燃;芯若过细过弱,又恐被油浸湿、被焰焚尽。最理想者,乃三者匹配,浑然一体,火光既明亮又稳固。”
……
许青松沉浸其中,不知院师何时离开。
回神之时,天色已近黄昏,大多同门也已离开。
他起身理好衣摆,转身沿着廊桥而回。
此次课程受益匪浅,不仅得知了自身为何引气困难,还明白了精和神太盛,并非全然坏事,无须担忧。
三者既为一体,便可互相促进增长。
等来日他成功引气入体,便能够以精神促之,气之增长,或能快于常人。
……
……
恍惚间,春去夏过,秋风飘至。
远山的黄枫连成一片,宛若一条彩带镶崁在翠绿之中。
瞧着这一幕,盘坐在屋顶的许青松吐出一口浊气。
他抬手张开五指展于身前,体内那缕微弱的灵气运转。
霎时,指头粗细的火苗凭空浮于掌心,于微风之下颤动不止,却始终不曾熄灭。
一月之前,他便成功引气入体,如今已能熟练掌握运气诀窍。
生火、起风、除尘、御物、轻身……大多是些简单的使用方法,谈不上多么高深。
更类似于武侠话本里的真气,能减少许多生活中的麻烦。
手腕一翻,火苗消散。
他沉下心神,唤起照身鉴。
百来日的修行,收获诸多,特别是在十二道经之上。
只需再花上些许时间,就能让十二道经的进度条圆满,从而获得一个新的天赋。
念此,他跃下屋顶,回屋走进书房,抽出还未看完的一本道经,细细阅看。
一个时辰后,他合上道经最后一页,抬眸望向书架之上,心中并无解脱之感,反而觉得意犹未尽。
十二道经中记载的内容繁多,但主旨还是让修士理解修道为何、了解修行界的地理和常识。
研读完毕,并不代表结束。
下一步他可到登云楼去挑选自己需要的道经,继续学习研读,加深对于修道的理解和知识的学习。
压下思绪,他再度唤出照身鉴。
【十二道经(圆满)
天赋:通识(凡)】
嗯?
见此,他不由心生诧异。
原以为会生成新的天赋,但却生成了与六书五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