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每到一地,秦幽还跟自己当地的内核书友做优惠,请他们过来看,也不要他们钱。
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人,把这个消息传出去。
而且秦幽他的宣传手段,已经开始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境地了。
他不仅要开记者招待会,而且还要跟各大高校连络,在高校里面,也要给他做点映。
全国的高校,基本上都分布在各个大城市里。
而且这些年轻人,又跟秦幽的读者群是高度重合的,跟电影的受众群,也是高度重合的。
秦幽定的电影票价,是二十块钱一张,绝大部分大学生也买得起,而且也肯花这个钱。因为他们有谈恋爱的须求。
这年头,谈恋爱看电影,还是比较时髦的约会选项,甚至还是必选项。
一直以来,谈恋爱的学生,都是电影票房的主要构成部分。
要是普通工薪阶层的话,可能还真不舍得。因为挣钱很不容易,看电影已经是比较高的消费了。动力肯定没有学生强。
不管怎么说,在零几年的时候,钱还是很值钱的。
拿来看电影,那都得是小有家资的人才舍得干。
因为这时候的电影票也很贵,在大城市,基本都在五十块钱以上,两人约会就得一百,一家人看就得一百五。算上父母,就得三百五了。
这年头,一般人的工资也才每个月一千多。没多少人舍得拿来看电影。
秦幽为了降低门坎,来吸引更多的人看,刻意把票价定在了二十块钱。
如此一来,对谈恋爱的学生情侣来说,成本才四十块钱;对家庭来说,成本才六十块钱,最多一百四。
性价比一下子就上去了。
自然,观众基数也跟上去了,薄利多销,理论上讲,票房不减反增。
更重要的是,培养大众观影的习惯,福泽万代。
与此同时,为了提前在贺岁档打出名气,秦幽已经从十二月底开始,一直全国各地的跑。
由于自己手底下,有名气的演员就那么几个,他也没办法分兵两路,就只能这么一个个城市的跑。
从一线、二线、三线,就这么尽量全复盖。
只不过,幸好这个时候全国的影院没有那么多,基本上都聚集在二线城市以上,三线城市都已经开始稀疏起来。
那种再小一点的中小城市,基本上连去的必要都没有。
所以这样一来,秦幽的工作量,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这样天南海北的跑,除了为了给自己电影造势做宣传之外,秦幽心里其实还有一重顾虑。
自己以后搞文娱产业的话,一定是要以地方的城市为主的。
也算是变相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绝对不可能困在燕京这个地方。
因为燕京这个地方,它已经完全饱和了,很难争夺什么话语权。
但是地方城市,仍然处于一种空窗期。
借这个机会,秦幽提前跟人家当地的文旅局、报社、高校……等都打好关系。
最起码也能认认脸。
这就是一笔极其庞大的人脉资源,这都是提前布局的人脉,就得这么一点点攒。
虽然全国各地到处跑,点映很忙,但实际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赶路上度过的,所以秦幽也没有把这个时间闲着。
他这次跟各方势力合作,整出来这个《疯狂》系列的开山之作——《疯狂的石头》。
其实里面用的演员,大都是在全国范围内没什么名气,但在各自的领域上、在地方上都绝对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又或者,是潜力股。
就比如说赵本杉团队带来的小沉羊,这个时候他还没火,不象后来那样,参加一次春晚之后,直接一夜之间,就天下谁人不识君了。
但是他在东北地区,那可是相当有名,是非常厉害的二人转演员。
而东北是个相当广袤的概念,黑吉辽加之东内蒙古,甚至还要算上海南岛,有相当多的人都知道有小沉羊这个人。
但是他的影响力,也仅限于东北文化圈,连华北都走不出去。
所以这样一来,他手里握着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潜力股,但是他们这些演员心里,却不觉得自己有多厉害,处于一个非常卑微的心理压力上。
秦幽干脆就趁势跟他们签订合约,把他们签在了自己的经纪公司里面。
考虑到未来的整体战略,在事实上秦幽已经提前注册公司,把自己手底下的所有业务,已经做了拆分,没有混同在一起。
这也是为了现代工业化的高效率管理模式,防止出现小作坊式的内耗。
大体上的规划是这样的:
在秦幽的整体规划里面,在理想状态下,是一定要做一个,全产业链的大文娱工业体系。
从最基础的小说行业,再到短剧、电视剧、微电影、电影、游戏、周边,无一不包。
甚至还要借助工业能力,开创影视工业。
譬如说,拍《赤壁》这种大片,专门建设正规的大型生产线,用以生产出兵器、甲胄、弓弩、箭矢、楼船、战马、数字化摄影设备……等等。
这些东西,不仅能以真实性碾压虚假感的特效,还能重复的利用。
把成本压缩到极致。
不仅能拿来拍电影,还可以发展旅游业,建设大型真人沉浸式角色扮演乐园,这对未来除了拍照就是爬山的景区,简直是碾压级别的突破!
只要这个体系搭出来,秦幽绝对能上史书!
且不说这些未来的规划,仅在目前来看,秦幽计划将自己的产业分成三部分:
影视、艺人、宣传。
分别映射三个公司:
【天汉光影】——影视;
【天汉娱乐】——艺人;
【天汉文化】——宣传。
三者合一,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