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捧着那本《论语》,忽然觉得祖父仿佛就站在身边,笑着对她说:“念念,你做得好。”
“苏姐,沈氏那边来电话了,问你明天有没有时间,他们想安排媒体做个专访,顺便拍摄一下工作室的修复流程。”小林拿着手机走进来,语气里满是兴奋,“而且他们还说,会把这次合作的部分收益捐给文物保护基金会,用来支持年轻修复师的培养。”
苏念点点头,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祖父的照片上。照片里的祖父穿着蓝色工作服,手里拿着一件刚修复好的青花瓷,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常常趴在祖父的修复台前,看他用细小的毛笔给文物“补色”,那时她就觉得,祖父的手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手,能让破碎的文物重新变得完整。
“明天的专访,我想讲讲祖父的故事。”苏念轻声说,“还有‘念古斋’的名字,其实是祖父当年给我的期许,他希望我能‘念古而不泥古’,既要守住文物修复的初心,也要不断创新修复技术。”
傍晚时分,夕阳将工作室的窗棂染成了暖金色。苏念重新坐回修复台前,拿起那把还没修复完的明代黄花梨梳子。梳子的梳齿已经修复了大半,只剩下最后两根残缺的梳齿需要补配。她从抽屉里取出一小块黄花梨木,用刨子细细打磨,木屑落在铺着的宣纸上,像极了祖父当年修复文物时的模样。
“咔嗒。”当最后一根补配的梳齿完美嵌入梳身时,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苏念拿起梳子,对着灯光轻轻转动,梳身的纹理连贯流畅,补配的部分几乎看不出痕迹。她忽然觉得,自己终于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不仅守住了他毕生热爱的文物修复事业,还让更多人了解到文物修复的意义——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而文物修复师的使命,就是让这些“沉默的历史”重新焕发生机。
“苏姐,楼下的记者还没走呢,要不要我去跟他们说一声,明天再采访?”小林探头进来问。
苏念摇摇头,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巷口那些还在等待的记者,忽然想起工作室刚开业时,她在门口挂了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念古斋——让文物重获新生”。那时候她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三年后,“念古斋”不仅得到了沈氏集团这样的大公司的认可,还能为更多的文物“续命”。
“不用,明天让他们来吧。”苏念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坚定,“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文物修复不是冷门的职业,每一件修复好的文物,都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桥梁。”
夜色渐浓,“念古斋”工作室的灯还亮着。苏念坐在修复台前,打开了沈氏集团送来的合作协议,拿起笔,在签名处郑重地写下“苏念”两个字。笔尖划过纸张的瞬间,她仿佛看到祖父站在灯光下,对着她微笑,而那些曾经修复过的文物,此刻仿佛都在无声地见证——见证一个年轻的文物修复师,如何一步步实现祖父的愿望,如何让“念古斋”的名字,在文物修复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工作室时,苏念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她面前的工作台上,放着沈氏集团送来的第一件修复文物——一件清代乾隆年间的青花缠枝莲纹赏瓶,瓶身有一处明显的磕碰,釉面也有部分脱落。苏念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着瓶身的纹饰,指尖在釉面上轻轻滑动,仿佛在与两百多年前的工匠对话。
“苏老师,媒体已经到了,就在客厅等着。”小林走进来说。
苏念点点头,放下放大镜,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工作服:“走吧,我们去跟他们聊聊,聊聊文物修复,聊聊祖父的故事,还有‘念古斋’的未来。”
客厅里,十几家媒体的记者已经架好了相机,看到苏念进来,纷纷举起话筒。苏念走到镜头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目光坚定而明亮:“大家好,我是苏念,‘念古斋’工作室的负责人。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不仅是‘念古斋’与沈氏集团的合作,更是一份关于文物修复的初心——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这份生命,让它们能够跨越时光,继续陪伴我们走下去。”
记者们的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苏念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到工作室的每一个角落,也传到了窗外那条青石板巷里。阳光穿过雕花木窗,落在苏念的身上,仿佛为她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而墙上祖父的照片,在光影中显得格外清晰,像是在无声地为她鼓掌。
苏念知道,这只是“念古斋”的新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文物等着她去修复,还有更多的故事等着她去讲述,而她会带着祖父的期望,带着对文物修复的热爱,一步步走下去,让“念古斋”的名字,成为文物修复界一张闪亮的名片,也让更多人感受到文物背后那份跨越千年的温度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