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都市言情>目光所及都将是你> 第146章 国宝归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6章 国宝归位(1 / 2)

深秋的北京,晨光透过故宫角楼的飞檐,在长安街的石板路上洒下细碎的金斑。国家文物局大楼前的银杏树下,几片泛黄的叶子正打着旋儿落下,恰好落在苏念米白色的风衣肩头。她抬手将叶子轻轻拂去时,指尖不经意触到了斜挎在身侧的帆布包——包里装着的不是寻常物件,而是三份折叠整齐的文件,最上方那份纸质略微发脆的,正是半个月前在伦敦古董拍卖行地下室找到的、记录着沈家祖辈保护文物事迹的民国档案。

“紧张吗?”沈亦臻的声音从身侧传来,他今天穿了一身剪裁合体的深灰色西装,平日里总是随意搭在额前的碎发被梳理得整齐利落,唯有眼底那抹熟悉的温和,让苏念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他注意到苏念反复摩挲帆布包带的动作,自然地伸手握住她微凉的指尖,“一会儿只是把文物交接给专业团队,剩下的事有文物局的同志负责,我们不用慌。”

苏念轻轻点头,目光却越过沈亦臻的肩膀,望向大楼门口那几位穿着藏青色制服的工作人员。他们胸前的工作牌上,“国家文物局”五个字在晨光下格外清晰。就在三天前,当最后一箱从东南亚走私团伙窝点追回的文物被小心翼翼地装上恒温押运车时,她曾在仓库里见过其中一位姓周的研究员——当时老人捧着一只宋代官窑青瓷瓶,手指在瓶身冰裂纹上轻轻摩挲,眼眶泛红地说“这是宣和年间的珍品,流失海外七十多年了”,那模样,像极了与失散多年的亲人重逢。

“苏小姐,沈先生,这边请。”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工作人员快步迎上来,笑容温和,“周局长已经在会议室等你们了,另外……沈老先生也到了。”

听到“沈老先生”四个字,苏念下意识地看向沈亦臻。他眼中闪过一丝意外,随即化为释然的笑意:“爷爷昨天还说要在医院观察,没想到还是赶过来了。”

两人跟着工作人员走进大楼,走廊两侧的墙壁上挂着巨幅照片:有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阵列,还有去年从美国追回的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每一张照片下方都标注着文物的名称、年代与回归时间,那些数字像一串沉甸甸的脚印,记录着无数人为文物回家付出的努力。

会议室的门被推开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坐在主位的周局长——他穿着深蓝色中山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看到两人进来,立刻起身热情地迎上来:“苏小姐,沈先生,辛苦你们了!这次能追回这批文物,你们俩可是立了大功啊!”

苏念刚要开口道谢,目光却被周局长身旁的老人吸引。沈老爷子穿着一件深褐色的羊毛衫,外面套着黑色外套,虽然身形比上次见面时略显消瘦,但精神矍铄,尤其是那双眼睛,依旧炯炯有神。他正含笑看着苏念,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的严肃,多了几分暖意。

“爷爷。”沈亦臻走上前,轻轻握住老人的胳膊,“医生不是说让您多休息吗?怎么还是过来了?”

“我要是不来,怎么亲眼看着这批宝贝回家,怎么当面跟苏念说声谢谢?”沈老爷子拍了拍孙子的手,随即转向苏念,语气郑重,“苏念,之前是我老糊涂,错怪了你,也差点让沈家祖辈的清白被埋没。这次多亏了你,不仅追回了国宝,还找到了证明沈家保护文物的档案,你是沈家的功臣啊。”

说着,老人竟微微躬身,作势要向苏念行礼。苏念连忙上前扶住他的胳膊,眼眶微微发热:“沈爷爷,您别这么说。保护文物本来就是每个人的责任,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而且如果不是亦臻一直支持我,帮我联系海外的考古专家,我也不可能这么快找到文物的下落。”

沈老爷子看向沈亦臻,眼中满是欣慰:“你能找到这么好的姑娘,爷爷放心了。以后沈家也要继续支持文物保护工作,不能辜负了祖辈的心血。”

周局长笑着拍了拍手,会议室的门再次被推开,两位工作人员推着两辆铺着红色绒布的推车走了进来。推车上摆放着十余件文物,有唐代的三彩骆驼俑,有清代的珐琅彩瓷瓶,还有新石器时代的玉琮。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文物上,在红色绒布上投下柔和的光晕,仿佛为这些历经沧桑的国宝镀上了一层金边。

“各位,现在我们正式开始文物交接仪式。”周局长的声音变得庄重起来,他拿起一份文件,“根据海关总署和公安部提供的清单,本次追回的文物共17件,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4件,均为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珍品。这些文物在海外漂泊多年,今天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离不开苏念小姐和沈亦臻先生的不懈努力。”

工作人员将文物一件一件从推车上取下,小心翼翼地放在铺着白色棉垫的桌子上。周局长逐一介绍着每件文物的背景:“这件唐三彩骆驼俑,出自西安郊区的唐代墓葬,是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重要见证,二十年前在一次盗墓活动中被盗,之后流失海外;这件珐琅彩瓷瓶,是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专为宫廷烧制的,瓶身上的缠枝莲纹采用了进口的珐琅料,色彩艳丽,全国现存不超过十件……”

苏念站在桌旁,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件文物。她想起在伦敦的古董店里,第一次见到那件唐三彩骆驼俑时,店主用流利的中文说“这是你们中国的宝贝,但现在属于我”;想起在东南亚的雨林里,走私团伙用简陋的木箱装着这些文物,箱子里只垫了几层报纸,任由文物在颠簸的路上碰撞;想起为了找到这些文物的下落,她和沈亦臻在海外奔波了三个多月,多少次在深夜的咖啡馆里对着地图分析线索,多少次在博物馆的档案室里翻阅泛黄的文献……如今,这些文物终于完好无损地回到了祖国,所有的辛苦都变得值得。

“接下来,我们将为苏念小姐和沈亦臻先生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