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洞穴幽深寂静,唯有林小邪悠长的呼吸与心脏沉稳的搏动声交织。外界喧嚣的追杀仿佛被厚重的岩层隔绝,但无形的压力却如同水银般无孔不入,渗透进这方狭小的空间,转化为他砥砺自身的动力。
他深知,在如今举世皆敌的局面下,任何一丝实力的提升,都可能成为生死关头的救命稻草。盲目冲杀是取死之道,必须充分利用这难得的喘息之机,将之前的收获彻底消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一) 深挖星衍: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万象星衍诀》的传承博大精深,之前他更多的是被动接收和理解总纲。此刻,他沉下心来,如同最严谨的学者,开始系统性地梳理和练习那些基础而至关重要的应用法门。
“星衍之瞳”的深化: 他不再满足于简单地“看”到能量流动。他尝试着将谐振感知与星衍之瞳结合,如同为感知装上了“分析透镜”。在他的“视野”中,自身的灵力不再是无色的气流,而是呈现出不同亮度、频率的“光流”。经脉不再是模糊的通道,而是有着具体能量承载上限和弹性系数的“管道”。他甚至能“看”到自己肌肉纤维收缩时产生的生物电微光,以及神魂念头转动时引发的细微能量涟漪。
他对着岩壁试验,能清晰地“看”出岩石内部灵矿颗粒的分布、晶格结构的应力点。若将此术用于对敌,对方护体灵光的薄弱处、法术能量结构的关键节点,在他眼中将如同黑夜中的灯塔般明显。
“星轨步”的演练: 在狭窄的洞穴内,他身影如鬼魅般挪移。脚下不再是简单的直线或弧线,而是遵循着某种复杂的、蕴含星辰轨迹奥妙的步伐。这步伐并非固定套路,而是根据周围环境(如岩壁凹凸、能量场分布)实时计算出的最优移动路径。一步踏出,可能包含数次微小的变向与发力调整,使得他的移动轨迹如同布朗运动般难以预测,却又暗合某种数学上的美感。这对腿部经脉负荷极大,但对闪避能力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
“能量建模”的实战推演: 他在意识空间中,不断重构之前与灰雾剑修、独眼壮汉以及那三名散修的战斗。不再是简单的回忆,而是输入当时感知到的所有数据,由《万象星衍诀》进行复盘推演。
“与灰雾剑修对决,若在‘千丝蚀骨剑’发动之初,以星轨步结合谐振指,攻击其左翼第三根剑丝与核心连接点,可提前零点五息瓦解其阵势,节省灵力百分之七……”
“对阵独眼时,断念剑出鞘角度若再偏斜零点三度,可减少自身灵力消耗百分之五,肉身负荷降低百分之八……”
“遭遇散修小队时,优先击杀顺序调整为:先以星衍之瞳锁定御剑者飞剑核心符文,以谐振指远程干扰,使其首击落空,再袭杀阵法师……”
一次次推演,一次次优化。他将战斗从“经验”层面,提升到了“数据”和“模型”层面。这使得他未来的每一次出手,都更加精准、高效,如同经过无数次模拟实验后得出的最优方案。
(二) 断念微澜:从死物到“活”
与断念剑的“交流”是每日的必修课。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长期的研究项目。
他盘膝而坐,断念剑横于膝上。双手虚按剑身,并非灌输灵力,而是将自身调整到《万象星衍诀》特有的“空明计算”状态,神魂之力如同最温和的探针,缓缓贴近剑身那冰冷的、仿佛能吞噬一切的表面。
起初,依旧是死寂般的沉默,如同在触摸一块亘古不变的顽铁。
但林小邪极有耐心。他持续输出那种经过《万象星衍诀》淬炼的、带着理性秩序波动的星辰灵力,量很小,如同溪流滴入沙漠。同时,他的神魂意念不再包含任何“命令”或“请求”,只是单纯地传递着自身对能量结构的理解、对法则的解析欲望,仿佛在向一个沉默的智者展示自己的“学习笔记”。
在不知第几次尝试中,变化终于出现了些许不同。
当他的星辰灵力如同往常般渗入剑柄时,他没有立刻感受到反馈。但就在他准备撤回灵力的瞬间,谐振感知捕捉到,剑身内部那浩瀚无边的毁灭剑域深处,似乎……微微荡漾了一下。
并非之前那种应激般的“涟漪”,而更像是一个沉睡的巨人,在无意识中,因耳边持续不断的、规律的低语而略微调整了一下呼吸。
紧接着,一股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加清晰、更加凝练的“反馈”灵力,如同被精确计量过一般,缓缓流回林小邪体内。
这股灵力不再是简单的星辰之力,其中蕴含了一丝极其微薄,却本质极高的特性——那是一种绝对的“秩序下的寂灭”。它流过林小邪的经脉,所过之处,原本活跃的灵力仿佛被瞬间“冻结”、“提纯”,结构变得更加紧密稳定,连带他的经脉壁都似乎被这股力量微微加固了一丝!
更让林小邪心神震动的是,伴随着这股反馈灵力,一段极其模糊、残缺、完全由意念构成的“信息碎片”,涌入他的脑海。
那并非语言或图像,更像是一种……法则的展示。
他“看”到的,是一道最简单、最基础的“线”。这道“线”无视了空间的距离,无视了能量的阻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无视了物质的结构,以一种他目前无法理解的、涉及更高维度的方式,将“因”与“果”、“起始”与“终结”直接连接。在这条“线”的路径上,一切阻碍都被最纯粹、最经济的“湮灭”所贯穿。
“斩断”!
不是切割,不是破坏,而是从根本上“否定”其存在!这是断念剑蕴含的杀戮法则最基础的应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