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电的校园,从来就不只是一方纯粹的学术净土,它更象是一个微缩的、敏感度极高的名利场前哨。
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演变成一场众人参与的舆论风暴。
顾泽要拍电影的消息,便是在这样的土壤里,如同病毒般不胫而走。
最初只是在表演系和导演系的小范围流传,很快便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涟漪扩散至整个校园。
食堂、教室、排练厅、宿舍走廊……几乎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到关于此事的议论。
“听说了吗?表演系那个大一的新生,叫顾泽的,要自己当导演拍电影了!”一个导演系的学生端着餐盘,语气里满是不可思议。
他旁边的同学嗤笑一声:“大一?导演?开什么玩笑!他知道场记板怎么打吗?知道怎么跟摄影师沟通镜头吗?怕不是拿着家里的钱烧着玩吧?”
“可不是嘛,”另一个声音添加进来,带着几分酸意和看热闹的心态,“据说公司都注册好了,项目都立项了。真是人傻钱多速来的典范。咱们辛辛苦苦学了几年,还不如人家有个好爹。”
表演系内部,看法同样复杂。有人佩服顾泽的胆量,但更多的是质疑和不看好。
“顾泽专业能力是不错,可这才刚入学,就急着去拍电影?基本功不要了?心也太浮了!”一个颇为用功的女生皱着眉头说道。
周扬听到议论,私下里找过顾泽,语气担忧:“顾泽,外面传得很难听,都说你……异想天开。你是不是再考虑一下?毕竟咱们才大一。”
连黄渤也收敛了平时的嬉皮笑脸,拍了拍顾泽的肩膀:“兄弟,压力不小吧?需要帮忙吱声,虽然我也不知道能帮上啥。”
朱亚文和罗晋等人,虽然没多说什么,但眼神里的疑虑是藏不住的。
在这个崇尚扎实基本功、讲究按部就班的象牙塔里,顾泽这种堪称“僭越”的行为,无疑挑战了许多人固有的认知。
大家的看法,如同bj的初冬,带着一股凛冽的寒意,大多都不太友好。
这消息在北电校园里,无异于一道惊雷,炸得许多人措手不及,也引来了无数审视和怀疑的目光。
面对这些,顾泽表现得异常平静。
他依然按时上课,去导演系旁听,去图书馆看书,回四合院处理公司事务,仿佛那些喧嚣的议论都与他无关。
他深知,在结果出来之前,任何辩解都是苍白的。
然而,风暴并未仅仅局限于校园。
很快,一些嗅觉伶敏的媒体也捕捉到了这点“风声”。起初只是些小报和网络论坛的边角料,用着“惊爆!北电大一新生辍学拍电影?”、“富二代烧钱玩票,影视圈新怪相?”之类吸引眼球的标题,语焉不详地报道着。
真正的轩然大波,是在顾泽的“泽然影业”提交的《小偷家族》项目备案信息,正式在电影局官网公示之后。
那一长串的项目信息中,“导演:顾泽”那几个字,混在一堆知名导演和成熟影视公司的项目中,显得格外扎眼。
行业内的专业媒体和圈内人,是不会放过电影局官网的公示信息的。
当这条信息被有心人挖掘出来,并迅速传播开后,整个圈子都为之侧目。
“顾泽?这是哪号人物?没听说过啊。”
“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02级……在读?”
“泽然影业?新公司?法人也是顾泽?投资两百万?拍文艺片?”
一个个问号,像泡泡一样从圈内人的脑海里冒出来。
这组合太诡异了——新人、新公司、学生导演、高额投资、还是风险极高的艺术片。
每一个元素都充满了话题性和争议性。
一些影视行业的论坛和杂志,开始出现更深入的分析和评论文章,语气大多带着审视和不解。
“我们不能一味否定年轻人的尝试,但电影是一门复杂的工业艺术,需要深厚的积累和全面的掌控力。一个尚未接受系统导演训练的大一学生,能否驾驭一个完整的电影项目,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背后,是否反映了当下资本对影视行业的某种盲目介入?”
更有甚者,直接将此现象称为“行业的浮躁缩影”,认为这是对专业性的践踏。
这股风潮,甚至惊动了一些圈内的老前辈。
一位以直言不讳着称的老导演在接受一家纸媒采访时,虽未直接点名,但话里话外的意思十分明显:“现在有些年轻人,心比天高,还没学会走就想跑。电影不是过家家,需要敬畏心。我们那时候,哪个不是在片场摸爬滚打十几年才敢碰导演话筒?现在的风气……唉,我是不太看好的。”
这些来自“圈内”的、带有权威色彩的声音,如同给本就汹涌的舆论又加了一把火。
原本只是校园内的质疑,现在升级成了行业内的普遍不看好。“顾泽”和《小偷家族》这两个名字,以一种近乎“丑闻”的方式,在某个小圈子内有了知名度。
压力如同无形的蛛网,从四面八方笼罩过来。
即使顾泽心志再坚定,面对几乎一边倒的负面舆论,心情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影响。
尤其是在四合院里独自对着计算机修改分镜脚本的深夜,那种孤身与全世界为敌的孤独感,会变得格外清淅。
这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工作,桌上的手机屏幕亮了起来,是刘亦菲发来的短信。
“网上的那些话,你别往心里去。”
顾泽拿起手机,回复了一句:“还好。”
没过几分钟,刘亦菲的电话直接打了过来。
她的声音通过听筒传来,清澈中带着一丝急切:“顾泽,我真的觉得他们说的都不对!我看过剧本的,那个故事真的很好,非常打动我。跟现在市面上所有的片子都不一样!”
她顿了顿,似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