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如同一声惊雷,在国内影坛持续震荡。
金棕榈的光环效应在端午假期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各大影院排片火爆,上座率居高不下。
媒体赞誉铺天盖地,将其誉为“年度最走心电影”、“中国电影艺术的又一座高峰”。
中影方面传来的初步数据也显示,首周票房势头极为强劲,打破了国内艺术片的多项纪录,甚至开始冲击一些商业大片的成绩,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
与此同时,一个属于顾泽的网络角落也在悄然形成——顾泽导演吧。
在这个初生的贴吧里,聚集了最早一批被他才华和作品吸引的影迷。
他们热情地讨论着《小偷家族》的每一个细节,分析镜头语言,解读人物命运,分享观影后的感动与思考。
吧内帖子刷新极快,洋溢着一种发现宝藏的兴奋与自豪。
有人细致剖析影片中隐藏的符号隐喻,有人为角色“奶奶”无声的爱泪洒键盘,更有不少人开始挖掘顾泽在北电时期的青涩往事。
顾泽偶尔会潜水浏览。
其中一个帖子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标题是:【理性讨论,金棕榈之后,顾导的路该怎么走?】。
发帖人没有停留在单纯的赞美,而是试图分析顾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到了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提到了国内电影市场的局限,甚至大胆猜测顾泽是否会就此走向更作者化、更国际化的道路。
下面的跟帖讨论也颇为热烈,有支持坚持艺术的,也有希望他能拍出更“好看”的商业片的。
这个帖子象一颗石子,投入顾泽本就思绪翻涌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
帖子里讨论的,正是他这些日子一直在深度思考的问题。影迷们尚且能看到这一步,他身为局中人,感受更为深切。
书房里,台灯洒下温暖的光晕。
顾泽面前摊开着笔记本,上面是他随手记下的一些数据和思绪。
国内电影市场,看似一片欣欣向荣,但根基尚浅。。
但这只是个例,是依靠张导巨大的号召力、前所未有的制作规模和营销投入才达成的奇迹。
看看2003年度的票房冠军,冯晓刚导演的《手机》,在竞争激烈的贺岁档上映,最终票房也止步于5600万。
而全年全国总票房,堪堪达到10亿人民币左右。
这个大盘子,太小了。
顾泽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要想单纯依靠国内票房收回高昂的制作成本并实现盈利,尤其是在他未来想要尝试更大制作、挑战更宏大题材的情况下,难度极大,风险极高。
这直接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投资方不敢投钱,电影人不敢拍大制作,技术工业无法升级,整体电影质量难以跃升,观众可选择的不多,市场盘子自然难以扩大。
最终,大家要么扎堆拍低成本喜剧或特定类型片,要么就只能指望海外电影节获奖后卖版权回血,如同《小偷家族》正在做的这样。
但这终究非长久之计,且极度依赖偶然性。
“所以,破局的关键,不能只盯着国内这一亩三分地。”顾泽低声自语,眉头微蹙,“必须跳出这个循环,去更大的池子里游泳。”
他的目光投向窗外漆黑的夜空,仿佛能穿透距离,看到大洋彼岸那个全球电影工业的中心——好莱坞。
要想赚钱,要想真正拥有制作上的话语权和资金自由,必须放眼全球市场。
要么,影片本身具备强大的国际票房号召力。
要么,通过成熟的海外发行和版权运营来实现巨额盈利。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以好莱坞的资金和工业标准来制作电影,再反哺国内市场和人才,或许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想到这里,顾泽的眼神变得锐利而坚定。
他起身,从书柜的隐蔽处取出一个上了锁的保险箱。
打开后,里面是几份厚厚的、用英文书写打印的文档。
最上面的两份,标题赫然是:
《the hunger gas》(饥饿游戏)
《ilight》(暮光之城)
这是他穿越到这个时空所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这两个在原本世界里引爆全球青少年市场,创造惊人票房和文化现象的超级ip,此刻还静静地躺在他的盒子里。
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未来足以撼动流行文化、产生巨大商业价值的金矿。
之前,他羽翼未丰,即便手握瑰宝,也不敢轻易示人。
一个毫无根基的年轻人,拿着如此成熟、极具商业潜力的剧本去找好莱坞公司,结果很可能不是合作,而是被吞得连骨头都不剩,被轻易地踢出局。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他头顶着金棕榈的光环,是国际公认的有才华的年轻导演。
这层身份,就是最好的护身符和敲门砖,让他有了平等对话的资格,甚至能让那些傲慢的好莱坞高管愿意坐下来,认真倾听他的想法。
是时候,去一趟好莱坞了。
但这一次,他需要更专业、更本地化的帮手,而不仅仅是一个国内的制片人或是单一的经纪公司。
他拿起手机,先拨通了李文的电话。
“李总,《小偷家族》国内这边的宣传、票房跟进、媒体关系以及后续的奖项申报,你全权负责盯紧。和院线、媒体的沟通不能松懈,确保这部电影在国内的影响力持续发酵。”
“明白,顾导。国内交给我,你放心。”李文应承道,他能感觉到顾泽语气中的郑重。
顾泽继续道:“另外,准备一下,我近期需要去一趟洛杉矶,时间可能会比较长。期间国内所有日常事务由你决断,重大事项随时联系。”
挂了与李文的电话,书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