髦悲壮的绝地反击外,地方上的实力派也曾多次起兵,试图挽救曹魏公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发生在淮南地区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叛乱,史称“淮南三叛”。
“淮南三叛”的失败,标志着曹魏地方实力派对中央司马氏的反抗被彻底粉碎。司马家族通过血腥的镇压,清除了内部最后一批有组织的反对派,完全巩固了权力。
从此,曹魏境内再也无人能够挑战司马昭的权威。他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收购”的最后一步——制造天命所归的舆论。
他命令手下文人制造祥瑞,编写歌功颂德的文章,宣扬司马家族的功德已经超过了当年的曹氏,取代曹魏是上应天命,下顺民心。同时,他发动了灭亡蜀汉的战争(263年),由钟会、邓艾率军攻破成都,刘禅投降。这一不世之功,更是将司马昭的个人威望推向了顶点。
灭亡蜀汉后,司马昭接受了晋王的封号,距离帝位仅一步之遥。然而,就在他准备完成“收购”的最后手续时,却于公元265年病逝。
最终,完成这“临门一脚”的任务,落在了他的儿子司马炎身上。公元266年2月8日(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司马炎仿效当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的故事,让魏元帝曹奂“自愿”将皇位禅让给自己。
司马炎登基,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曹魏公司,这家由曹操辛苦创业,历经五代ceo的庞大集团,最终被内部的“资深合伙人”司马家族,通过长达十六年(249-265)的精心策划和步步蚕食,完成了“恶意收购”,并改了名字,重新上市。
一场“窃取革命果实”的大戏,终于落下了帷幕。
李世民(总结历史教训):“曹魏之亡,非亡于司马氏,实亡于自身。曹丕、曹叡猜忌宗室,导致外无藩屏;重用司马懿这等权臣,导致内失其柄。司马家三代隐忍,处心积虑,终成其事。可见这公司股权结构,至关重要,一旦被权臣架空,离破产清算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