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再造山河三十年> 第91章 定鼎汴梁 砺锋安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1章 定鼎汴梁 砺锋安内(2 / 4)

断皆出自其手,朝廷政令能否出得了汴梁城,尚需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军政分离……”徐天眼中寒光一闪,指尖停下敲击。

这是在初创基业时便已定下的铁律,如今必须推行于全国,绝无折扣可言。

绝不能再允许出现节度使既掌虎符兵权,又控民政权钱粮,上马管军、下马治民,成为听调不听宣的国中之国!

此事关乎中央集权,关乎帝国长治久安,没有任何妥协余地。

“李肆。”徐天扬声唤道,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内侍监知枢密事、宣徽院使李肆悄无声息地如鬼魅般出现在御阶之下,躬身候命:“大家有何吩咐?”(“大家”为唐五代时期近侍对皇帝的亲密尊称)

“传朕口谕,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谏、户部尚书兼三司使高郁,即刻放下手中事务,入宫觐见。”

“诺。”李肆应声,身形微微一晃,便已悄然后退离去,脚步轻得几乎听不见。

约莫一炷香后,张谏与高郁二人联袂而至。虽已是新朝宰相与财赋重臣,二人衣着依旧保持着一贯的简朴,只是眉宇间较之以往,更多了几分总揽全局、沉毅决断的气度。

“臣张谏(高郁),参见陛下。”二人躬身行礼。

“平身。赐座。”徐天抬手,示意内侍搬来绣墩,开门见山,毫无寒暄,“眼下局势,二位爱卿心中定然了然。梁地虽附,实如盘散沙,政令不通,军令难行,赋税不入中枢,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朕欲雷厉风行,彻底整顿,犁庭扫穴,二位有何具体方略?”

张谏略一思索,率先开口,声音沉稳有力:“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乃在于稳定人心,宣示新政,同时釜底抽薪,瓦解旧梁根基。

其一,应立即颁下明诏,开科取士,打破门第之见,真正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梁地承平稍久,文风颇盛,民间不乏怀才不遇的寒门俊杰。

若能以科举正途广纳贤才,既可迅速充实朝廷及地方州县官吏之缺,亦可向天下士子示以陛下公允之心,从根本上瓦解旧梁官僚体系之壁垒,使其为我所用。”

高郁紧接着补充,语速稍快,带着财政官员特有的精明与务实:“张相所言,乃治国长久之道。臣补充两点:其一,立即派遣干练可信之臣为宣慰使,分赴各道、各州,持陛下明诏与三司文书,大张旗鼓宣讲《武德新政》之要义: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整顿吏治、清丈田亩。

尤其要明确宣告,自即日起,各州税赋钱粮,必须按新制定额,如期解送三司衙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挪用!

其二,严厉申明军政分权之铁律。各地军府、镇将,专司戍卫、操练,缉捕盗匪,无诏不得干预地方民政、司法、税赋一事。若有抗命不遵、阳奉阴违者……”

高郁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酷厉之色,“正当新朝初立,需立威天下之时,正当以此辈头颅,警示四方!当以雷霆手段,迅疾扑杀,方可收杀一儆百之效!”

徐天缓缓颔首,二人的建议深合他意,且比他想的更为具体:“甚好。科举之事,张相即刻会同礼部操办,旨意要明发天下,各州张榜,今岁秋闱,务必办得隆重、公正、透明,让天下寒士看到希望。

宣慰使之选,由你二人共同拟定名单,要选那些熟知地方情弊、胆大心细、口才便给,且对朕绝对忠心不贰之臣。每路宣慰使,配一队百人精骑护卫,既是保护其安全,亦是代表朝廷威仪,形成威慑。”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转冷,如同数九寒冰:“至于那些拥兵自重、试图螳臂当车者……朕的刀,新磨之锋,正需试血。

杜仲的铁签都、徐忠的楼船都虽各有重任,但李仁的光州军、周本的清淮军已奉密旨渐次北调,驻扎于汴梁周边要地。

整合旧梁降军与朕的百战精锐,便是推行新政的底气。若有那不识时务、跳出来作乱的,正好拿来祭旗!

不仅要灭其族,更要抄其家,将其罪状昭告天下!让所有人都看清楚,违逆大吴、对抗新政的下场!”

“陛下圣明!臣等遵旨!”张谏与高郁齐声应道,心中凛然。

他们深知,这位从最底层尸山血海中杀出的皇帝,从来不乏洞察局势的智慧与刮骨疗毒的铁腕决心。新朝的秩序,必将用铁与血来铸就。

“至于北面……”徐天目光再次投向屏风舆图上标着的魏州,“李存勖新遭惨败,精锐丧尽,仓皇北窜,如丧家之犬。

沙陀骑兵虽悍,然经此一役,没有三年五载,绝难恢复元气。眼下,我大吴的战略重心不在急于外扩,而在全力内修。

消化梁地,整合力量,推行新政,巩固根基,富国强兵,方是上上之策。

待朕内部铁板一块,政令畅通,兵精粮足之时,再北渡黄河,收拾伪唐残局,不过是水到渠成,易如反掌。”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经过深思熟虑的强大自信和清晰无比的战略规划。

现阶段,与困兽犹斗的李存勖进行大规模决战,徒耗国力,并非明智之举。稳扎稳打地将已掌控的中原大地彻底转化为坚实的战争基础,才是真正的王道。

诏令既下,整个汴梁城乃至新生的吴王朝,立刻如同一架庞大而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开始向中原四面八方辐射其力量与意志。

一队队身着绯袍或青袍的宣慰使,手持皇帝诏书和三司印制的新政文书,在盔明甲亮的精锐骑兵护卫下,浩浩荡荡驰出汴梁各门,奔赴四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