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袭爵其余所出子嗣,成年后出任校尉,四品以下官员无需行礼,以示荣宠!赐汴梁近郊上等良田五百亩,赤金千两,蜀锦宫缎五百匹,以资嘉奖!”
子爵!虽然爵位等级低于前面几位伯爵,但考虑到韩匡嗣原有的官职不高,此次封赏已是破格超擢,连跃数级!
更重要的是“嫡长子袭原爵”和“诰命夫人”的额外恩典,这是对个人及其家族的极大荣宠与保障,足以弥补爵位等级上的差异,使其实际获得的尊荣并不逊色太多。
徐天此举,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既要极致地彰显韩匡嗣的特殊功绩,树立标杆,又要巧妙地顾及整个武将体系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因赏赐过高而引发不必要的嫉妒或纷争。
这份恩威并施、考量周全的赏赐,充分展现了一位成熟政治家的手腕。
“其余所有参战将士,着兵部严格依据军功簿,迅速、公正地拟定具体赏格,该升迁者升迁,该赐银者赐银,该赐田者赐田,务求公允,不得遗漏任何一位有功之士!军武卫派员全程监督赏罚执行过程,若有人敢趁机克扣、拖延、冒功、徇私,无论涉及何人,官居何职,一经查实,严惩不贷!所有拟定之赏格细则,最终需报由议政院审核批准,方可执行!”徐天最后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补充道,目光森然,扫过赵瑾、杜仲和周本,确保这道命令将被不折不扣地执行。
“臣等遵旨!”殿下六人,连同侍立在御阶之侧的李肆,齐声应诺,声音洪亮,在殿内回荡。
他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皇帝陛下对此次封赏的极度重视,以及对所有有功将士那份殷切关怀与护佑之心。
这道赏格,必将随着驿马飞驰,传遍大吴的每一个军营,每一个州县,点燃无数人的热血与希望。
封赏事宜议定,殿内的气氛却并未松弛,反而更加凝重,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论功行赏,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宣言。
徐天再次从御座上起身,步履沉稳地走到那幅巨幅的山河舆图前,背对众人,凝视着那一片已大部分染成朱红的江山。
他的声音如同从遥远而宏大的历史时空传来,带着一种开创千古帝业、奠定万世基业的磅礴气魄:
“伪唐,苟延残喘,灭亡只在翻手之间;契丹,元气大伤,十年内难复南窥之力;燕云,重归汉家,北疆锁钥已固……此战之后,北方格局已定,天下大势,尽在朕之掌中!我大吴,已拨开百年纷争之乌云,得见天日昭昭,国运昌隆,煌煌如日中天,光耀四极!”
他猛地转身,龙袍在宫灯照耀下流转着威严的光华,目光如电,如同实质般扫过每一位重臣的脸庞,声音斩钉截铁,充满了无与伦比的自信与决心:“接下来,我大吴要做的,便是稳扎稳打,耐心细致地消化此战带来的巨大成果,安抚新附之民,整顿新得之地,积蓄粮秣财力,锤炼精锐之师!内修政理,革除积弊,使百姓安乐;外慑不臣,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这天下,再无任何势力,能阻挡我大吴一统之脚步!这纷乱了数十载的九州,必将在我大吴手中,重现一统,再铸辉煌!诸位爱卿,皆乃国之干城,股肱之臣,望尔等与朕,同心同德,协力奋进,共襄此前所未有的盛举,开创这属于我大吴的——煌煌盛世!”
“臣等誓死效忠陛下!愿竭尽驽钝,随陛下,扫平群雄,一统天下,开创万世太平之基业!”以张谏为首,所有臣子再次深深躬身,异口同声,声音中充满了无比的信心、豪情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声音汇聚在一起,仿佛一股洪流,要冲出殿外,传遍天下。
殿外的雨,不知在何时已经停了。厚重云层的缝隙中,一缕格外灿烂的金色阳光,如同利剑般顽强地穿透而出,精准地照射在宣政殿那高耸的、覆盖着明黄琉璃瓦的殿顶之上,反射出令人目眩神迷的璀璨光晕,仿佛为这座象征着至高权力的殿宇加冕。
笼罩在大吴上空许久的、由战争与分裂构成的阴霾,似乎真的正在这捷报与封赏的激荡中迅速散去。一个属于强盛、统一的大吴王朝的、注定要光耀史册的煌煌时代,正伴随着北疆传来的凯歌和今日宣政殿内定功论赏的决议,轰轰烈烈地、不可阻挡地昂然开启!历史的车轮,在此刻轰然转向,驶向一个全新的、充满希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