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再造山河三十年> 第120章 长安砺剑 伐蜀定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0章 长安砺剑 伐蜀定策(3 / 4)

线,“另遣一支绝对精锐之山地步兵,人数不必多,两千足矣!但需个个骁勇善战,悍不畏死,且擅长攀援!携带十日轻便口粮、必要攀援工具及火种,由最熟悉地形、最可靠的向导带领,尝试绕行剑门关西侧之——阴平古道!”

他环视众将,目光灼灼,仿佛能穿透地图,看到那绝险之处:“三国时,魏将邓艾便是由此道,‘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奇袭江油,终灭蜀汉!前人能行,我大吴锐士,为何不能?此路艰险异常,可谓九死一生,但若能成功迂回至剑门关之后,突袭其指挥中枢,或焚其粮草,或占其隘口,则剑门天险,顷刻可破!两面夹击之下,蜀军必溃!”

节堂内一片寂静,唯有李仁沉稳而充满力量的声音和烛火偶尔爆开的噼啪声在回荡。众将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猿猴难度的悬崖峭壁间,吴军健儿如履平地般攀援而上的矫健身影;看到了当“吴”字战旗如同天降神兵般出现在剑门关守军背后时,那瞬间土崩瓦解的惊惶与崩溃。

“北路主攻,战略便是如此。”李仁放下朱笔,又指向地图东侧,长江三峡所在,“然,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仅靠北路一路主力,尚不足以令蜀国迅速崩溃,甚至可能使其集中全力于北线。故,需东路辅助,加以牵制,分散其兵力!”

他的手指沿长江航道划过:“东路,命荆南都督,率水步军三万人,自江陵府出兵,溯江而上,经三峡天险,攻夔州、胁忠州,摆出直取成都东面门户之势!”

“此路水路同样艰险,蜀军亦在东线布有重兵和水师,故东路不求速进,更不要求其独自破敌。其唯一要务,便是在我军北路主力发动的同时,东路亦大张旗鼓,摆出全力进攻姿态,吸引、牵制蜀国东线兵力,使其无法北上支援利州、剑门!只要能将蜀国东线兵马牢牢钉在夔州、忠州一线,使其首尾不能相顾,便是大功!”

“具体战术,以东路军中水师为主,可用楼船搭载重型炮石,轰击、摧毁夔州沿江险要处的炮台、栅寨,掩护步兵登陆佯攻,做出抢夺滩头、强攻城池的姿态。虚虚实实,让蜀军摸不清我军真正意图。”

宏大的战略层面的部署已定,李仁再次强调,声音提高了八度:“诸位需谨记!伐蜀之战,克敌制胜,并非只赖军事硬攻!攻心、招降、瓦解,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着随军文吏、参军,即刻起草伐蜀檄文!要辞锋犀利,历数蜀主王衍荒淫无道、巡游无度、滥征民力、宠信宦官宋光嗣等奸佞、卖官鬻爵、纲纪崩坏之累累罪状!更要申明我大吴王师,乃吊民伐罪,解蜀地百姓于倒悬,迎王化于西陲!檄文制成,速遣精干人手,抄录千百份,于蜀道沿线关隘、城镇、集市、码头广为张贴散布!不仅要让蜀军将士看到,更要让蜀中千万百姓知晓!让他们知道,王师所至,秋毫无犯,只为铲除暴政!”

“传令全军,尤其是北路先锋及所有可能深入蜀境的部队,重申陛下亲定之《武德军律》!严禁劫掠蜀地民间一草一木,严禁欺凌百姓,违令者,无论官职大小,立斩不赦,传首营中!务须做到秋毫无犯!要让蜀地百姓亲眼所见,亲身体会,我大吴王师乃堂堂正正之仁义之师,与横征暴敛、军纪涣散之蜀军,判若云泥!民心向背,关乎成败,绝不可等闲视之!”

“对蜀国文武官员、领军将校,亦需恩威并施,分化瓦解。凡有献城归降、阵前起义者,陛下有旨,皆可保留其相应兵权、爵位,乃至加官晋爵,赐予田宅,绝不吝啬赏赐!对冥顽不灵、负隅顽抗者,则明告其麾下将士,城破之日,顽抗之主将及死党尽屠!而普通士卒、下级军官,只要放下兵器,投降免罪,若能反戈一击,同样论功行赏!以此动摇其军心,瓦解其内部团结,使其未战先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仁一口气将心中酝酿、推演月余的完整方略和盘托出,从宏观战略到具体战术,从军事硬实力到心理软攻势,从后勤保障到民心争取,条理清晰,思虑周详,既展现了其作为统帅的全局视野,又不乏对细节的精准把握。

众将听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又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此战关乎国运,不容有失。

“诸位,”李仁目光再次扫过堂下每一位将领的脸庞,声音沉凝而充满不容置疑的力量,“伐蜀之战,关键在于一个字——‘快’!雷霆万钧,速战速决!绝不能给蜀国任何喘息、调整、求援之机!北路主力,务求速破三关,直捣黄龙;东路偏师,必须牢牢牵制,使其不得动弹。各军之间需紧密配合,如臂使指,信息畅通!”

“我军自陛下立国以来,一直不遗余力,投入巨万,修缮、拓宽、新建驰道、官道,建立驿站体系。

如今物资转运、兵员调动之效率,远超汉唐!平时需三月方能完成之路程、转运,如今凭借这四通八达之道路网络与高效后勤,两月内必可保障十万大军集结与后续粮草军械之源源供给!此乃陛下高瞻远瞩,赐予我等克敌制胜之无形利器!望诸位善用之,奋勇争先,不负陛下厚望,不负大吴煌煌国威!”

“万事俱备,只待各路大军、粮草器械于长安集结完毕,便按此定策,挥师西向,雷霆进击!”

“诺!”堂下众将齐声应和,声震屋瓦,斗志昂扬。

节堂之外,长安城的秋夜天空下,远处军营集结的号角声、士兵操练的呐喊声、马蹄踏过石板的清脆声隐隐传来,与节堂内肃杀而激昂的气氛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着大战将起的雄浑乐章。一场旨在平定西南、将大吴版图向西拓展至成都平原的关键战役,已然是箭在弦上,引弓待发。李仁独立于巨大的山舆地图前,手按剑柄,目光如炬,仿佛已能穿透这重重宫墙,听到来自秦岭巴山深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