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再造山河三十年> 第144章 城下易帜 暗夜投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4章 城下易帜 暗夜投诚(1 / 3)

当邢州节度使窦仪、洺州刺史毛璋、磁州刺史袁建丰三人,率领着勉强拼凑起来的三万兵马,拖拖拉拉、各怀心思地抵达魏州城外时,映入他们眼帘的,并非是预想中仍在苦苦支撑的唐军旗帜,也并非是与吴军惨烈厮杀的战场。

取而代之的,是城头之上那迎风猎猎作响、刺眼无比的玄底金边“吴”字大旗!

城墙之上,影影绰绰尽是黑衣黑甲的吴军士卒,刀枪的反光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寒芒。整个魏州城,虽然墙体上残留着昨日激战的累累伤痕,却透出一股森严有序、严阵以待的气息。

窦仪等人勒住战马,面面相觑,都能从对方眼中看到惊愕、茫然,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慌。

“这……魏州……丢了?”毛璋声音干涩,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紧赶慢赶,终究还是来迟了一步!

袁建丰脸色煞白,喃喃道:“符习……符习是干什么吃的!这才几天?魏州就……”

窦仪年纪最长,官位也最高,此刻心中更是翻江倒海。魏州失守,意味着他们此番救援行动已经失去了最主要的目标。更要命的是,救援不力,致使重镇沦陷,这个罪责……李嗣源那个煞星,会如何处置他们?想起李嗣源治军之严酷,手段之狠辣,三人都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短暂的慌乱和沉默之后,窦仪眼中闪过一丝狠色,环顾毛、袁二人,压低声音道:“二位,事已至此,懊悔无用!魏州新下,吴军立足未稳,刘承珪部下亦是疲敝之师。若我等能趁此时机,一举夺回魏州,非但无过,反而有功于大将军!届时,不仅能洗刷迟滞之罪,说不定还能得到重赏!”

毛璋与袁建丰闻言,眼神也是一动。绝境之下,似乎也只有拼死一搏,才能争取一线生机。

“窦兄言之有理!”

“对!趁李大将军未到,夺回魏州!”

求生的欲望和侥幸的心理,暂时压过了对吴军战力的恐惧。三人迅速达成一致,不顾麾下士卒连日行军的疲惫,立刻整顿兵马,摆开阵势,向着魏州城发起了进攻。

然而,他们大大低估了刘承珪的效率,也高估了自己这支拼凑军队的战斗力。

得益于刘承珪入城后不顾疲敝、雷厉风行的一系列安排,肃清残敌、掌控要地、紧急抢修城防、分发缴获军械,此时的魏州城,虽然谈不上固若金汤,但防御体系已然初步恢复运转。

当窦、毛、袁三部乱哄哄地涌向城墙时,迎接他们的是城头骤然响起的梆子声和一阵密集的箭雨!

吴军的强弓硬弩,无论是射程还是精准度,都远非他们麾下这些州郡兵可比。冲锋的士兵如同割麦子般倒下,惨叫声此起彼伏。

他们试图架起简陋的云梯,但城头滚木礌石如雨落下,金汁散发着恶臭倾泻,将攀爬的士卒烫得皮开肉绽,哀嚎着坠落。偶尔有悍勇之辈冒死登上城头,立刻便会遭到数名吴军重甲步卒的围攻,转眼间便被砍翻刺死。

吴军的抵抗,顽强、有序且高效。窦仪等人组织的数次进攻,除了在城下留下大片尸体和消耗大量士气之外,未能撼动魏州城墙分毫。那面“吴”字旗,依旧在城头傲然飘扬,仿佛在无声地嘲笑着他们的不自量力。

夕阳西下,残阳如血,将战场映照得一片凄惶。窦仪、毛璋、袁建丰三人望着依旧巍然矗立的魏州城,以及城下狼藉的尸体和哀嚎的伤兵,脸色都难看至极。一股绝望的情绪,在三军之中不可抑制地蔓延开来。

是夜,三部联军大营,中军帐内。

气氛压抑得几乎令人窒息。窦仪、毛璋、袁建丰三人相对无言,案几上的酒菜早已冰凉,却无人动筷。白天的进攻受挫,彻底打碎了他们侥幸立功的幻想。

就在这时,派出的斥候带回了一个让他们心胆俱裂的消息:李嗣源大将军亲率的河东精锐前锋,轻骑疾进,明日午前必能抵达魏州!而李嗣源的主力大军,最迟后日,也将兵临城下!

“明日……最迟后日……”毛璋失神地重复着,手中的酒杯“啪”地一声掉在地上,酒水四溅。

袁建丰猛地站起身,焦躁地来回踱步:“完了!全完了!魏州没救下来,我等又攻城失利,损兵折将……李嗣源岂能饶过我等?依他的性子,必定会拿我等的人头来整肃军纪,震慑三军!”

窦仪面如死灰,握着椅背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关节发白。他比毛、袁二人更了解李嗣源,知道这位大将军在盛怒之下,绝对做得出来。

救援不力,致使战略要地失陷,这个罪名,足够他们死上几次了。

沉默,死一般的沉默。

良久,帐中一个一直未曾开口的、较为年轻的将领,小心翼翼地环顾四周,然后压低声音,试探着说道:“诸位将军……如今之势,李嗣源败象已露,我等……何必为他殉葬?”

此言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死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三人猛地抬头,目光齐刷刷地盯向说话之人。

那人心头一紧,但还是硬着头皮继续说道:“吴帝徐天,崛起于微末,横扫江淮,吞荆楚,并吴越,今又克蜀地,兵锋之盛,天下罕有。李嗣源虽勇,然困守河东,外有强吴,内有掣肘,岂是长久之相?观其用兵,虽急切南下,然魏州已失,其势已挫。刘承珪据坚城,拥精兵,李嗣源急切难下。一旦北面吴军李莽攻下晋阳,李嗣源便是瓮中之鳖,覆亡在即!”

他顿了顿,观察着三人的神色,见他们虽未表态,但眼神闪烁,显然听进去了几分,便鼓起勇气道:“反观我辈,若此时弃暗投明,归顺大吴……听闻吴帝对待降将,颇为优容。昔日杨吴、荆南、蜀国之降将,如王宗弼等,只要诚心归附,不仅性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