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3章(2 / 3)

>

作为英国盎格鲁-撒克逊移民的后裔,约翰天生对法国人有种不屑一顾的态度。

这次不愉快的经历更让他心情恶劣,就连戛纳本应宜人的天气也成了他抱怨的对象。

站在放映厅门口,他点起一支烟,额头却不断渗出汗水。

戛纳的气候并不炎热,甚至很舒适,但性子急躁的约翰还是觉得难以适应。

烟只吸了一半,他就把烟头扔在地上,用鞋尖狠狠踩灭。

“真是受够了,我得进去吹会儿空调冷静一下。”

他喃喃自语,转身走进放映厅。

到了入口处,墙上一张宣传海报引起了他的注意。

海报上是一个戴墨镜的人,看起来像盲人。

“短片?”

“哦,该死,卢米埃尔厅是放短片的。

算了,反正我只是想找个地方凉快。”

约翰走进观影厅,里面观众不多。

他随便找了个座位坐下。

“天,真舒服。”

终于感受到空调的凉意,他几乎要哼起歌来。

没过多久,电影开始播放。

先是钢琴声,接着是男主角的独白。

画面切换,一位老人安静地靠在沙发上。

“这个人是谁?我没见过,毕竟我是盲人。”

作为专业影片采购人员,约翰很快察觉到影片中的矛盾之处。

如果他是盲人,怎么能看到那个人?难道他在装?

约翰的兴趣被勾了起来。

约翰摸着下巴,下意识地用职业眼光分析这部影片。

光影运用得恰到好处,男主角的脸一半明亮一半阴暗,仿佛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接下来将走向哪里?

不错的悬念设置。

屏幕突然变暗,片名出现。

短短一分钟内,导演巧妙地制造出层层悬念,无数疑问浮现在约翰脑海中,他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子,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

电影继续,采用倒叙方式讲述男主角的背景。

故事围绕一个失意的年轻钢琴家展开,他为了生计伪装成盲人调音师,也因此得到了盲人的“特殊待遇”,最终却因此陷入死亡的危机。

这部十几分钟的短片情节并不复杂。

悬疑处理得当,叙事结构紧凑巧妙,加上开放式结局,约翰难以置信一部仅15分钟的短片竟能融合如此多元素,且毫无违和感。

更难得的是,影片中细节处处可见,仅仅看一遍,约翰发现自己仍有诸多疑问未解。

查看节目单后,他发现这个放映厅今天下午所有场次都是这部短片。

看来初审员对这部电影评价很高。

约翰决定等15分钟再看一遍。

在这段时间里,他注意到现场观众虽不多,却没人离开,大家都在小声和同伴讨论剧情,显然还沉浸在影片的氛围中。

而且看起来,他们都不打算走,准备再看一遍。

放映厅门口不断有新观众进来,看到这么多人,他们感到惊讶,没想到一部亚洲短片竟能吸引这么多观众。

想必这部电影一定有特别之处,许多人赶紧找了个座位坐下,等待再次放映。

第二次放映时,观众反应依然热烈,讨论声更加嘈杂,依旧没人离场。

第三次放映时,整个放映厅已经坐满了人。

电影结束,有观众起身带头鼓掌,开始只是零星几声,随后越来越多的人站起来,掌声渐渐连成一片。

约翰也在其中,眼中满是惊喜。

他原本只是随便找个地方吹空调,却意外发现了一部出色的短片。

这时,一个年轻的亚洲人走上台前,向观众深深鞠躬。

这位导演很年轻——不,他还是片中的男主角。

原来他是自导自演。

约翰更加重视了。

虽然这次电影节上,短片并不在试金石影业的采购计划中,但公司业务遍布亚洲。

这样一位年轻又优秀的导演,简直是难得的人才。

前排鞠躬的年轻人正是孙祺。

他此刻心情有些激动。

他事先知道,戛纳有个传统:只要电影完成度高,观众通常会在放映结束后鼓掌,表达对导演的感谢与鼓励。

第一次放映结束后,厅内只有零星的讨论声,观众却没有任何反应。

他当时有些不安:难道自己搞砸了?

尽管《调音师》在前世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短片,但换了导演和演员,面对观众这样的反应,孙祺也不免怀疑自己。

直到第三次放映结束,观众纷纷起立鼓掌,他才明白——原来大家是想多看几遍,去发现影片中隐藏的细节。

“导演,请问男主角最后死了吗?”

一位前排影迷见孙祺出来致谢,迫不及待地提问。

但他似乎忘了孙祺是亚洲人,开口说的是法语。

孙祺完全没听懂。

年轻观众意识到问题,又用英语问了一遍。

这次孙祺大概听懂了。

“呃…那个…”

他正用带着中式口音的英语回答,小婷快步走到前面,及时替他解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