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带你过去。”
“学生评委由我们学生会的人接待,专家评委则是老师负责,他们直接坐车去会场,我们嘛,只能自己走。”
“没关系,走走也好,正好呼吸点新鲜空气。”
这时,秦瑶在一旁开口,语气里带着一点不满:
“以你的成绩,我觉得做专家评委都没问题,甚至可以当评委会主席。
真不明白,为什么只让你当最基层的学生评委。”
孙祺听了心里一乐,没想到还有人替他打抱不平。
“这也不能怪别人,学校推荐我的时候,我的电影还没上映,条件只够当学生评委。
再说,反正都是每人一票,专家评委和学生评委没什么区别吧。”
“哪有那么简单!虽然学生评委有30人,专家评委只有10人,每人确实都有一票,但学生评委和专家评委的投票权重根本不一样——所有学生评委的票加起来,才勉强和专家评委持平。”
秦瑶是这次电影节的内部成员之一,对评委结构和评选规则非常清楚。
“原来是这样。”
孙祺下意识地摸了摸下巴。
看来这跟后来那些选秀节目的套路差不多。
表面上是综合投票,场外观众投票就像大学生投票,场内观众投票相当于学生评委,而真正有决定权的,还是导师——也就是专家评委。
果然,哪里都少不了规矩和讲究。
既然来了,就安心做好自己的事吧。
三人一路走到会场。
进门之前,孙祺忍不住看了一眼学生评委名单。
确实是30人,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其中很多都是名校,比如京大、清北、复大、浙大、南大等,其余则多集中在艺术类院校,比如孙祺所在的北影,还有中戏、上戏、山艺等。
这些学生的专业大多与影视有关。
孙祺发现,学生评委的专业五花八门,有戏剧影视、广播电视、电影管理、编导和新闻等。
唯一让他感到意外的是,竟有一位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
他心里疑惑:电影和生物有什么关系?难道今年有《母猪产后护理》这类纪录片参赛,需要生物专业的人来评审?
他摇摇头,不再多想,找到座位坐下,等待会议开始。
十点整,座谈会正式开始。
会场分为台上和台下区域:台上是组委会和青年专家评委,台下坐着孙祺等学生评委。
四周还有京师大学生会成员负责拍摄记录,大概是为电影节宣传片收集素材。
会议流程和以往差不多,首先是组委会秘书长发言:
“本届大学生电影节坚持‘青春、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宗旨,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拍、大学生评’为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孙祺听得提不起兴趣。
自从听秦瑶说学生评委和专家评委的投票权重不同后,他对这个任务就没什么热情了。
他无聊地观察周围的学生评委,发现一个现象:
来自艺术类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学生评委大多心不在焉,而国内顶尖学府的学生则坐得笔直,认真在本子上做笔记,仿佛很有收获。
孙祺不敢随意评价,心想也许他们真的有所体会。
“下面介绍本届电影节的青年专家评委会成员。
首先是评委会主席——卢川导演。
作为国内优秀青年导演,他执导的……”
孙祺抬头一看,台上站起来的正是之前在宴会上见过的卢川,一脸傲气。
“请卢川主席为大家讲话。”
台下响起一阵不整齐的掌声。
“感谢组委会让我担任评委会主席。
应组委会邀请,我将专门拍摄一部短片作为电影节开幕影片。”
“关于评选原则,我提出几点要求与大家分享:本届评选将围绕艺术性、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三大核心,以公平、公正的态度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普通观众欣赏水平有限,我们作为专业电影人,有责任通过这次电影节引导大众的观影品味,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尤其要警惕低俗题材,比如最近热映的某部电影。
虽然票房很好,但艺术价值很低,剧本结构有明显问题,视听语言也很普通。
这样的作品必须批评。”
卢川在台上说得头头是道,观众席却突然传来一句调侃:
“卢导,您说的是《假结婚》吗?”
“很高兴这位同学能理解我的观点,看来在座都是业内精英。”
“噗——”
“真是个人才。”
卢川,导演兼编剧,出身文艺世家。
2002年,他凭借编剧并执导的作品《寻枪》在华语影坛崭露头角,该片入围第59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04年,他编导的《可可西里》先后斩获华表奖、金鸡奖、金马奖等重要奖项,还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他本人也因此被某权威杂志评为全球十大青年导演。
这段经历堪称完美开局,是少壮成名的典范。
在当时的华语电影圈,35岁以下的导演中,无论荣誉还是成就,他都属佼佼者,长期受到鲜花与掌声的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