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6章(1 / 3)

23

“写人物小传能让你更深入理解角色,让自己融入进去,甚至成为那个人。”

“那这个怎么写?你能帮我写吗?”

孙祺摇头说:

“不行,必须你自己来,自己去创作、去体会。”

“可……我不知道怎么写呀。”

刘一非还是满脸困惑。

孙祺想了想,说道:

“这样吧,回酒店后,我会把剧本里这个人物的故事背景整理出来,只是个框架。

你要在这个框架里,想象并代入自己,写出她完整的一生,包括性格、成长经历等所有细节。

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角色。”

刘一非似乎明白了,轻轻咬着嘴唇,点了点头:

“我试试。”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如今提到汉朝,总会想起这句载入史册、昭告天下的豪言。

从高祖刘邦秦末斩白蛇起义,到建立政权,定都长安,国号为“汉”,回望历史,这句话代表了中华民族最辉煌的时刻。

整个汉代,无论是北击匈奴、开拓西域,还是南征“三越”,大汉都以强大的军力赢得辉煌胜利。

然而这辉煌背后,是汉初一代代边民和戍边将士用鲜血筑起的长城。

那时汉朝刚立,刚刚结束秦末诸侯混战,天下疲惫,民生凋敝。

而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正值强盛时期,每逢草原年景不好,便会南下侵犯边境,抢夺人口和牲畜。

故事就发生在汉初这个时候。

刘家与孙家皆为中原世家,世代书香,宅院相邻,情谊深厚。

两家子弟自幼同窗,刘家习文,孙家练武,未及弱冠便立志报国。

年过二十,二人辞别双亲,奔赴边疆驻守。

一人任郡丞,一人当校尉,同年成婚,并约定若子女性别相合便结为亲家。

刘家女与孙家子自小一起长大,十六年后两家联姻。

然新婚当年,边关战事突起,匈奴入侵。

孙父年老,孙家子代父从军,临行前与刘家女约定一年后归来。

刘家女独守空闺一年,约期至时,只见使者捧着衣冠归来,良人却再无音讯。

这是孙祺为刘一非设计的剧本背景。

因原素材零散,他费心补全故事,交付时特意叮嘱刘一非留在酒店静心揣摩角色——片场已无需她出演,剩余戏份由孙祺完成。

刘一非果然闭门研读。

起初难以理解,便带着助理跑遍书店,购得《古文观止》《女诫》等女子训诫书籍,回酒店认真研读。

初日略通皮毛,次日渐入佳境,第五日通读全书后,再看那段故事,竟生悲戚。

仿佛穿越千年,亲历夫君远征时的无助,夜夜焚香祈盼的煎熬。

于是提笔写下人物自述:

“小女刘氏,名非,年方二八。

性温婉活泼,喜书画,精女红。

适逢青梅竹马孙郎提亲,结为连理。

怎奈未满周岁,边关告急,夫君代父从军。

临别约定归期,妾身日夜盼君归。”

“我常梦中惊醒,终日以泪洗面,日夜焚香祷告,只求夫君平安归来。

今日夫君归期已至,为你点绛唇,为你裁红裳。

我知刀剑无情,亦备素衣一丈。”

写下这段半文半白的自述后,刘一非仿佛进入一种奇妙状态,整个人似乎真的成了故事中的刘家女子。

此刻她心中满是对孙祺的思念。

第六天,片场。

短片早在第四天便已完成,如今全剧组都在等待刘一非的最后一场戏。

接到通知时,正是秦王宫外晨雾未散,与这场戏的意境极为契合。

刘一非到场后,刻意避开孙祺,仍把自己关在休息室等待开机。

她专注维持状态,不敢见孙祺,生怕数日酝酿的情绪消散。

许多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都明白,这是演员入戏的状态。

刘一非已完全融入角色,情绪也调整到位。

所有人,包括孙祺,都不敢打扰她。

表演并非高深技艺,更多在于敬业与天赋,因此看似门槛低。

但如今很多年轻演员采用模式化表演,为求速成而忽略演技,更谈不上情感投入。

专业演员进入角色是一种技巧:阅读剧本、理解人物、营造氛围。

每位演员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比如置身情境、回忆共鸣、自我暗示等。

此刻的刘一非正通过人物自述的方式,深深沉浸在自己设定的情境中。

“各部门准备。”

“灯光到位。”

“摄影正常。”

“收音ok。”

在众人注视下,刘一非从休息室走出,慢慢走到一年前送别丈夫的城门口,静静地站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演员就位。”

“第8场第10镜。”

刘一非缓缓抬头看向远方。

天色渐亮,雾气逐渐散去。

一匹老马从远处走来,马背上空无一人,只有一件染血的战袍,讲述着它的主人的命运。

刘一非眼睛微睁,瞳孔收缩,肩膀开始不由自主地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