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初春,上海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之下,但资本市场的博弈从未停歇。韩风站在陆家嘴办公室的落地窗前,凝视着近乎空荡的街道,内心涌起一阵前所未有的焦虑。就在昨天,他尝试对一家中小市值的科技公司进行建仓,计划投入两千万资金,这个数额在以往根本不值一提。但令他震惊的是,仅仅下单八百万元,股价就直接飙升了百分之七,盘口上那些稀薄的挂单瞬间被吞噬殆尽。他急忙撤单,但为时已晚,这笔未成交的委托已经在level-2行情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其他敏锐的交易员显然已经察觉到了大资金的动向。
这种体验对韩风而言是全新的。回想七年前,他凭着三十万本金在市场中自由穿梭,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建仓,也可以在察觉到风险时迅速离场。那时的他像一条游弋在水中的鱼,能够敏锐地感知市场的每一个细微波动。而如今,管理规模突破十亿,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搅动着整个池塘。我们就像一头闯进瓷器店的大象。在周一的投研会议上,韩风对着团队成员如此形容当前的处境,每一个动作都要格外小心,因为全市场都在盯着我们。
数据显示,当资金规模在千万级别时,完成一笔三千万的建仓平均只需要三个交易日,对股价的影响可以控制在百分之二以内;而现在,同样比例的建仓需要至少十个交易日,且不可避免地对股价造成百分之五以上的冲击。更严峻的是,卖出时面临的流动性问题更加突出,往往需要提前十五个交易日开始分批减仓。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更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投资策略和心态。
二月的一个雨天,韩风决定对一家市值三百亿的消费股进行建仓。按照过去的打法,他会选择在股价回调时集中买入,但这次他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交易团队花了整整三周时间,通过五个不同的营业部账户,将大单拆分成数百个小单,甚至还动用了算法交易来平滑市场冲击。然而即便如此,最终测算下来的冲击成本仍然高达两百多万元,相当于吃掉了预期收益的百分之十二。更让韩风郁闷的是,由于建仓周期过长,他们错过了最佳的买入窗口,股价在他们完成建仓后已经开始回调。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深夜的办公室里,韩风对着满屏的交易数据喃喃自语。窗外雨声淅沥,如同他纷乱的思绪。他从抽屉里取出那本已经泛黄的投资笔记,翻到七年前记录的第一笔交易——当时他用三十万全仓买入一只小盘股,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完成了建仓。那种灵活与敏捷,如今已经成为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三月中旬,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浮出水面。由于资金规模过大,韩风发现自己被排除在许多优质小盘股的投资机会之外。根据内部规定,单只股票的持仓不能超过流通市值的百分之五,这意味着对于市值五十亿以下的公司,他们最多只能投资两个亿。而这样的小额投资,对于十亿规模的整体组合来说,收益贡献已经微乎其微。我们正在被市场边缘化。在季度总结会上,韩风不无苦涩地说道,那些真正能够带来超额收益的机会,我们已经无法参与其中了。
这种困境在四月份的一次交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韩风看中了一家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市值只有四十亿,但成长性极佳。按照他的分析,这家公司未来三年有翻倍的潜力。但在尝试建仓时,他们只买入了三千万的筹码,就导致股价上涨了百分之十五。更糟糕的是,由于买入量过小,这笔投资即使实现翻倍,对整体组合的贡献也只有可怜的百分之零点三。这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感,让韩风第一次对自己的投资能力产生了怀疑。
五月的上海依旧处于封控之中,资本市场的波动更加剧烈。韩风尝试转变思路,将目光投向大盘蓝筹股。他在一只市值超过千亿的银行股上建仓两个亿,这次确实没有对股价产生太大冲击。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类大盘股的波动率太低,即使投入重金,也很难获得令人满意的回报。更让他焦虑的是,由于单只股票持仓比例的限制,他必须在几十只股票上分散投资,这使得深入研究每一家公司变得几乎不可能。
我们正在从精耕细作的农夫,变成广种薄收的地主。在一次视频投研会议上,韩风如此形容当前的困境。团队中的一位年轻研究员提议可以尝试通过股指期货来增强收益,但这个建议立即被风控部门否决了。由于资金规模过大,使用杠杆可能会带来无法控制的风险,这一点在去年尝试期货市场时已经得到了惨痛的教训。
六月的一个闷热的下午,韩风接到一个机构投资人的电话。对方委婉地表达了对近期收益率下滑的担忧,并暗示如果业绩不能改善,可能会考虑赎回。挂断电话后,韩风在办公室里踱步良久。窗外是繁华的陆家嘴金融中心,但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束缚。资金规模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管理费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业绩压力。
当晚,韩风与一位管理百亿规模的私募老将进行了视频交流。对方的一番话让他茅塞顿开:从十亿到百亿,你要学会的不仅是选股,更是如何与市场共舞。有时候,步子太大不仅会踩到别人,更会绊倒自己。你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系统化的投研体系,而不能再依赖个人的市场感觉。
这次谈话成为转折点。韩风开始着手改革团队结构,他引入了专门的交易执行团队,负责优化大宗交易流程;组建了量化研究小组,开发降低冲击成本的算法;还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严格控制单票持仓比例和行业集中度。这些改变在短期内增加了运营成本,但他知道这是规模化的必经之路。
七月的市场迎来反弹,韩风决定测试新的交易体系。他们选择了一只市值两百亿的中盘股,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承接了另一位机构投资者的减持。这笔一点五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