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股市悟道:十年投资路> 第272章 组建顶级投研团队的创作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2章 组建顶级投研团队的创作吧(1 / 2)

环球金融中心五十八层的办公室里,韩风面对着满墙的人才分析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上百个金融精英的履历和专长领域。这是二零二四年的初夏,随着管理规模突破百亿,他深知单靠原有的小团队已经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组建一个顶级投研团队,成为摆在面前最紧迫的任务。

“我们最近在三只股票上的误判,根本原因在于研究深度不够。”韩风在内部会议上直言不讳地指出,“过去依靠信息优势和资金实力就能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需要的是真正的研究能力。”

沈韵调出一组数据佐证了这个观点:“根据统计,二零二四年以来,单纯依靠资金推动的个股操作成功率已经下降到百分之三十五,而基于深度研究的价值投资成功率则保持在百分之六十八以上。”

赵浙远补充道:“更重要的是,随着监管趋严和量化基金的兴起,传统操盘模式的风险收益比正在急剧恶化。”

经过深入讨论,团队达成了共识:必须建立一个涵盖宏观、行业、公司三个层面的专业研究团队。但这个团队的组建并非易事,既要找到真正的人才,又要确保与企业文化相契合。

韩风亲自起草了人才招募标准:不仅要求专业能力过硬,更看重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品质。他将团队规模初步设定为三十人,分为宏观策略、行业研究、公司调研三个小组。

招募工作从五月份正式启动。让人意外的是,韩风并没有首先接触那些光鲜的明星分析师,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实业界和研究机构。

“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懂产业的人,而不是只会写报告的分析师。”韩风在招募启动会上这样说道。

第一个加入团队的是前华为战略部的李维。这位四十岁出头的产业专家,在通信行业有十五年从业经验,对技术趋势和产业格局有着独到见解。初次见面时,李维直言不讳地说:“韩总,我不懂资本市场那套语言,只会看技术的真实水平和产业的真实需求。”

这正是韩风所需要的人才。他当场向李维发出邀请:“我们要的就是这种务实精神。资本市场最终要回归产业本质。”

与此同时,沈韵从某顶尖高校挖来了经济学教授张涛,负责宏观研究。张涛以其对经济周期的精准预测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但对投身商业一直持保留态度。

“我担心学术独立性与商业利益之间存在冲突。”张涛在面谈时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顾虑。

韩风的回答令张涛印象深刻:“我们需要的正是您的独立判断。如果只是为了听想听的话,我们大可以找其他人。”

六月底,团队迎来了第三位关键人物——来自中科院的年轻科学家王静。她在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领域有着深厚造诣,能够将前沿技术应用于投资研究。

然而,这些背景各异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很快就显现出理念冲突。七月初的一次投决会上,李维基于产业经验强烈推荐某半导体公司,而张涛则从宏观角度指出行业周期下行的风险。

“你们学者总是过于理论化,”李维有些激动地说,“产业的实际需求就在那里,不会因为周期波动而消失。”

张涛冷静回应:“忽视周期就是在赌博。再好的公司也要在合适的时机投资。”

会议陷入了僵局。韩风没有急于做出裁决,而是要求双方各自准备更详细的论证材料。他意识到,不同观点的碰撞正是团队价值的体现,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韩风着手构建团队的研究框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维研究法”:宏观层面把握经济周期,行业中观层面分析竞争格局,公司微观层面深挖核心竞争力。每个投资项目都必须通过这三个维度的检验。

八月,团队迎来了第一次重大考验。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寻求投资,项目资料看起来完美无缺:技术领先、订单充足、增长迅猛。初步调研后,大多数研究员都持乐观态度。

但新加入的年轻研究员陈浩却在尽职调查中发现了一个细节问题:该公司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商同时也在为竞争对手扩建产能。这个发现与其他研究员的结论相左,陈浩在内部会议上受到了不少质疑。

“一个供应商的扩产计划能说明什么?”有资深研究员不以为然。

韩风却对这个发现高度重视。他专门组织团队深入调查,最终发现那家新能源汽车公司确实存在过度依赖单一技术的风险。基于这个发现,团队最终否决了这个看似优质的项目。

三个月后,市场传出该公司技术路线被超越的消息,股价应声腰斩。这次成功的风险规避,让团队认识到深度研究的价值,也确立了陈浩在团队中的地位。

随着团队逐渐成熟,韩风开始推动研究方法的系统化。他引入了军工领域的“红蓝对抗”机制,要求每个项目都必须有专门的研究员扮演反对者角色,从不同角度挑战项目假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同时,韩风还建立了知识管理体系,将每个研究员的学习成果和研究成果进行标准化整理,形成可以传承的组织智慧。这个系统在后期被证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十月份,团队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联合研究。在分析某光伏企业时,宏观组指出了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行业组则判断技术路线即将发生变革,公司调研组通过供应链核查发现该企业在新一代技术上的布局不足。多维度研究的结合,使团队成功规避了一次重大投资失误。

然而,团队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