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暗暗佩服:这个云天养的确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竞然连之前这么多年的工钱也要一并补发。
这要是换成大明的朝廷,没反过来收这些人的口粮钱就算好的了。
是的,就这样云天养就已经能够称得上一句爱民如子了。
事实上别说楚家人和褚杰了,就算是李乐安这个农部的官员在刚刚听到这么一揽子翻天复地的政策的时候也是大吃一惊。
为了尽可能的保证土地全部紧紧握在自己的手上,也为了保证自已粮食的供应;同时为了兼具民众对于分由和拥有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本钱的渴望,云天养绞尽脑汁日思夜想,最后终于搞出了这么一个奇奇怪怪的政策。
云天养的政策看起来十分的复杂,也很绕,但是说到底其实十分的简单:
所谓分田,就是每年给你映射亩数的土地收益。但是地却不让你自己种,你也不需要知道自己的地在哪里。
打个比方,就象是楚家人,他们一共260亩地,所以到了每年秋收的时候,他们便可以在云天养设立的钱庄直接领取这260亩地收益的三成钱,再去农庄领取三成的粮。
剩下的四成,就是云天养收的税了。
税的确很高,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云天养都不用他们种地了,税收高点怎么了?
而之所以给钱,第一个目的自然是为了节省粮食,给了钱,那么粮食就能省下来用作其他事情了。
而且云天养之前定下的每人每十天领取一次粮食的政策其实在事实上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为了安定群众,所以云天养分发粮食其实都是安多了给的,久而久之这就让这些民众结馀下了很多的粮食。
按理说家中有粮心里不慌,但是还是那句话,粮食结馀下来是要坏的。又因为没有市场贸易,民众拿着粮食也换不到东西,所以这些民众的粮食只能存在家中。
一些耐存储的还好,那些不耐存储的最后只能坏掉,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而根据现在的政策,云天养在秋收的时候只用给民众们三成的粮食就行了,剩下的7
成则全部都已经收上来。
这个数字是经过精心计算的,就算是按照最低的二十亩地三成粮食计算,已经足够一个男丁和自己的女人撑到来年开春了。
只要云天养政府的信誉不垮,保证平民们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粮店里买到粮食,那么这些人就不会提前购买粮食,而是会等到家中的粮食吃完再去买。
这样一来的话,云天养便可以将折算成钱的那三成粮食先用做其他地方,等到民众们有买粮须求的时候再补上就行了。
而人是不可能只吃主粮和蔬菜的,时不时的也要去打点肉弄条鱼。而现在的云州境内物产丰富,在某种意义上,弄到这些东西反而比弄到粮食方便的多。
而人只要肉吃多了,肚子里有了油水,那么粮食的消耗就少了。这样一来二去,云天养能够挪用的粮食反而是变多了。
而第二个好处就更简单了,那就是给云天养铸造出的新钱铺路。
钱造出来了没人用怎么行呢?没人用云天养造他干嘛?新钱通过这种方式发给了民众,然后再通过卖粮食再收回来,就经过这样简单的一流通,新钱的作用自然也就出来了。
民众们手上有了钱,自然更愿意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比如最简单的,找几个木匠给自家多打点家具;又或者找个铁匠弄几个新的农具;甚至是去弄两张兽皮找皮匠给自己弄一顶暖和的皮大衣或是皮帽子。
还是那句话,只要云天养维持住信誉和钱的价值不崩溃,那么他就能用钱做到很多事情:比如他以后给人发工资就可以不用发粮食,而是可以直接打钱了。
至于为什么不知道将土地直接分给个人而是要用这样一个别扭的方式,那就不得不提中原诸多王朝的教训了。
中原屹立几千年,每到王朝末期便会因为土地的问题大打出手,直到打的昏天黑地,血流成河之后,一个新的王朝才会重新创建。
因为人少了,每个人能分到的土地也多了,民众们也满意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越来越多,权贵也越来越多,这些权贵们热衷于侵吞土地,小农越来越难以生存,然后便再一次大战爆发。
一个轮回,重复了不知道多少次。
而现在云州和附近的土地的确很多,甚至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迟早也会有用完的那么一天的。
到时候怎么办,所有人再次抄刀子干一架,然后继续这个轮回?
云天养知道,被土地束缚了几千年的汉人不能再这么玩下去了,再这样下去,他这个新创建的云州跟中原的那些王朝又有什么区别?
必须把人们的自光从土地上拔出来!
所以他才搞出了这么个看起来十分畸形的政策,就是想要尽自己的努力试着看,试着自己能不能解决这一点。
首先,除了那些被封在岛上的军功贵族之外,没有人能够真正的拥有土地,所以也就不存在侵吞。
毕竟当一个所谓的地主连自己的土地在哪都不知道的时候,那你要怎么才能侵吞别人的土地呢?
虚空吞食么?
就如同李乐安说的那样,田亩的收益是均分的,而且是按照人头发的。
每家最少最少也能领到二十亩地的钱粮,而粮食的贸易云天养肯定是不会放出去的,所以他完全可以随时调节粮价。
丰收了,那就稍微提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