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 第80章 回旋灸初试,隔盐灸救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0章 回旋灸初试,隔盐灸救急(2 / 7)

偶尔给赵铁山打打下手,真正独立接诊小儿患者还是第一次。而且孩子现在的情况看起来很严重,脱水症状明显,万一出了差错,不仅砸了祖父的招牌,还可能耽误孩子的病情。他下意识地看向书桌后的祖父照片,照片里的老人穿着灰色长衫,手里拿着一根艾条,眼神温和却带着坚定,仿佛在说“治疾先治心,胆大亦心细”。

“大姐,您别慌。”林墨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从抽屉里拿出体温计,“先给孩子量个体温,我再看看舌苔。”他小心翼翼地把体温计放在孩子的腋下,孩子因为不舒服,扭动了一下,林墨放轻声音哄着:“宝宝乖,很快就好,叔叔这里有糖。”他从口袋里摸出一颗水果糖,那是昨天给一个哭闹的小患者准备的,糖纸五颜六色的,果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

趁孩子注意力被糖果吸引,林墨轻轻撬开他的嘴巴,用手电筒照了照舌苔。孩子的舌苔白厚腻,舌尖发红,正是中医里“寒湿困脾”的症状。体温计拿出来,372c,属于低热,不算严重。林墨心里有了底,对女人说:“大姐,孩子问题不算太严重,是吃了生冷油腻的东西伤了脾胃,加上外感风寒。我用隔盐灸给孩子试试,这是我祖父传下来的法子,对小儿急性肠胃炎有缓解效果。但咱们得先说好,如果施灸过程中孩子反应太大,或者半小时内没有好转,咱们立刻去医院,行吗?”

女人连连点头,泪水还挂在脸上却用力挤出笑容:“行!我信您!张阿姨说您是个靠谱的孩子,还说您祖父当年救过她的命呢!”她伸手理了理孩子额前的碎发,眼神里满是期盼。

林墨转身走进诊室,从帆布包里取出那罐粗盐,又找了一块干净的细纱布。那粗盐是赵铁山特意给他的,来自海边的天然粗盐,经过晾晒和研磨,颗粒均匀,没有杂质。他按照祖父医案里的记载,将粗盐平铺在纱布上,厚度约半厘米,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纱布敷在孩子的神阙穴上——也就是肚脐的位置。粗盐经过研磨后细腻顺滑,敷在孩子娇嫩的皮肤上不会硌得慌,而且粗盐有温热散寒、消炎止痛的功效,配合艾灸能更好地渗透肌理,还能保护孩子的皮肤不被艾火灼伤。

这次他选了一根细艾条,比平时用的艾条细了一半,孩子皮肤敏感,细艾条的火力更温和,不容易烫伤。点燃后,他没有立刻施灸,而是先把艾条放在自己手背上试了试温度,确定温热不烫后,才举在敷有粗盐的纱布上方约三厘米处。“宝宝别怕,叔叔给你吹吹就不疼了。”他放轻声音,像哄自家亲戚的孩子一样,一边用嘴轻轻吹着艾烟,一边缓慢移动艾条,按照赵铁山教的“回旋灸”手法,在孩子的神阙穴周围画着圆圈。

孩子起初还有些抗拒,扭动着身体想要躲开,但过了一会儿,大概是感觉到腹部传来的温热驱散了些许不适,渐渐安静了下来,眉头也舒展了一些,手里紧紧攥着那颗还没剥开的糖果。林墨一边施灸,一边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每隔一分钟就调整一下艾条的高度,还不时用手背试一下孩子腹部的温度,确保热力均匀渗透又不会灼伤皮肤。他的手臂渐渐有些发酸,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眼睛紧紧盯着孩子的脸色变化。

施灸进行到第十五分钟时,孩子突然“哇”地哭了一声,女人吓得立刻站起来:“大夫,怎么了?是不是烫到了?”林墨连忙移开艾条,掀起纱布查看,孩子的腹部只是微微泛红,这是艾灸起效的正常反应,皮肤温度也在正常范围内。他刚想解释,就看到孩子嘴角流了点口水,随即打了个小小的饱嗝,之前鼓胀的肚子也明显瘪了些,小拳头也松开了,不再那么紧绷。

“大姐您看,孩子这是气顺了。”林墨松了口气,笑着说,“哭是因为肚子里的胀气散了,不是烫到了。中医里说‘通则不痛’,胀气散了,孩子就舒服了。再坚持几分钟就好。”他拿出纸巾,轻轻擦去孩子嘴角的口水,孩子眨了眨眼睛,看着林墨,居然伸手把手里的糖果递了过来,嘴里含糊地说:“叔叔,糖……”

女人看到这一幕,眼泪又掉了下来,这次却是喜极而泣:“这孩子,平时谁要都不给,居然肯给您!”她拿出手机,想给孩子拍张照片,又觉得不妥,不好意思地收起了手机。

又过了五分钟,林墨熄灭艾条,轻轻取下纱布和粗盐。孩子已经不再哭闹,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他,还伸手想去抓桌上的艾条盒。女人试探着给孩子喂了几口温水,这次孩子不仅没吐,还咕咚咕咚喝了小半杯,脸上也有了点血色,不再是之前的苍白。他拉着女人的手,小声说:“妈妈,饿……”

“太谢谢您了!林大夫!”女人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林墨的手,她的手因为刚才的焦急和奔跑,布满了冷汗,还带着些许粗糙,“刚才孩子还蔫得像朵快枯了的花,现在居然说饿了!您真是救了我们家孩子!要不是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您别客气,这都是应该做的。”林墨递过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注意事项,是他刚才趁着孩子安静时写的,字迹工整,“回家后给孩子煮点小米粥,熬得稀烂些,少放糖,分多次喂。别吃生冷油腻的,也别让孩子着凉。明天这个时候再带孩子来一趟,巩固一下效果,再开点调理脾胃的中药粉,混在粥里喝。”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今天这趟就不用给钱了,等孩子完全好了再说。”

女人千恩万谢地抱着孩子离开,刚走到门口,就和一个背着药箱的老人撞了个正着。那老人穿着一件灰色的对襟褂子,头发花白,梳得整整齐齐,脸上布满了皱纹,却精神矍铄,手里还提着一个竹篮,竹篮上盖着一块蓝布。“赵叔?”林墨惊讶地看着来人,正是赵铁山。

赵铁山笑着走进来,目光落在诊疗床上残留的盐渍上,又看了看林墨手里的艾条和纱布,点了点头:“怎么样,今天的考验还顺利?”他的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