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 第80章 回旋灸初试,隔盐灸救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0章 回旋灸初试,隔盐灸救急(3 / 7)

音洪亮,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沉稳。

林墨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刚才那孩子……是您安排的?”他想起女人说的张阿姨,张阿姨也是赵铁山的老熟人,平时经常来百草堂聊天。

“那孩子的妈妈是我远房侄女,昨天给我打电话急得直哭,说孩子病了,医院要输液。”赵铁山走到铜人前,指着神阙穴说,“我知道你最近在练隔盐灸,这孩子的症状正好适合,就让她过来了。你小子没让我失望,隔盐灸的手法很到位,火候也掌握得不错,尤其是观察孩子反应那股细心劲儿,有你祖父的影子。”他放下药箱,打开竹篮,里面装着一些新鲜的艾草,还有几味草药,散发着清新的香气。

“我也是照着祖父的医案和您教的方法来的,刚开始还挺紧张的,就怕出岔子。”林墨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刚才施灸时的紧张感还没完全消退,手心还有些出汗,“对了赵叔,您刚才说我手法到位,那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我总觉得在艾条移动的速度上,还把握得不够好。”

赵铁山走到书桌前坐下,拿起桌上的《艾灸技法图谱》,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插图说:“你看这里,回旋灸的速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调整。像刚才那个孩子,年纪小,体质弱,速度要慢一些,让热力充分渗透;要是成年人,体质好,症状重,速度可以稍快,刺激强一些。还有,你刚才施灸时,手臂有些僵硬,虽然不明显,但时间长了容易累,也会影响手法的稳定性。”他示范了一下,“沉肩坠肘,把力气沉到手腕上,这样才能持久。”

林墨跟着赵铁山的动作比划了一下,果然感觉轻松了不少,手臂也不再像刚才那样发酸。“谢谢您赵叔,我明白了。”他把赵铁山的话记在笔记本上,笔记本上已经写满了他这段时间的学习心得,还有祖父医案里的重点内容。

赵铁山喝了口林墨递过来的茶,茶是普通的绿茶,带着淡淡的清香。他放下茶杯,从药箱里拿出一个布包,递给林墨:“这是我昨天去山上采的新鲜艾草,刚晒干,你试试,比你现在用的艾条效果更好。还有这个,是‘独脚金’,专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刚才那孩子明天来,你可以用这个配点山楂、麦芽,磨成粉给孩子吃,效果很好。”

林墨接过布包,打开一看,里面的艾草颜色翠绿,带着新鲜的艾叶香气,比他平时用的陈艾多了一丝清新。独脚金是一种细长的草药,颜色黄绿,形状独特,他在祖父的医案里见过记载,说是一味治小儿脾胃病的良药,很难采到。“赵叔,这独脚金很难找吧?我听祖父说,现在山上很少见了。”

赵铁山叹了口气,眼神有些悠远:“是啊,现在环境变了,山上的草药越来越少了。这是我上周去城郊的大青山采的,爬了半天山才找到这么一点。你祖父当年最喜欢用独脚金给孩子治病,说这药性子温和,不伤人。”他顿了顿,又说,“对了,你祖父的医案里,有没有提到过‘九叶重楼’?”

林墨愣了一下,九叶重楼这个名字,他在祖父的医案里见过一次,是在最后一页,只写了“九叶重楼,治顽疾,得之不易”几个字,没有具体的用法和病例。“见过一次,但是记载很少,就几个字。怎么了赵叔?”

赵铁山的眼神变得有些复杂,他沉默了片刻,才说:“没什么,就是随口问问。这九叶重楼是一味罕见的良药,能治很多疑难杂症,当年你祖父为了采这味药,差点丢了性命。”他没有再多说,转而拿起桌上的医案,翻了起来,“你最近把你祖父的医案都看完了?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林墨点了点头,拿出自己的疑问笔记本,上面记满了他看医案时遇到的问题,比如某个病例的穴位选择、艾灸时长的确定、和中药的搭配等等。“赵叔,您看这个病例,祖父用艾灸治好了一个多年的哮喘患者,选的是肺俞、膻中、定喘这几个穴位,但是艾灸的时长不一样,第一天是15分钟,第二天是20分钟,第三天又回到15分钟,这是为什么?”

赵铁山接过笔记本,仔细看了看,又翻到医案里对应的病例,指着上面的记载说:“这就是你祖父的高明之处。哮喘患者刚开始体质弱,火力不能太猛,所以15分钟;第二天患者适应了,就增加到20分钟,加强疗效;第三天患者有了好转,就减少时长,避免过度刺激。中医讲究‘循序渐进,因时制宜’,不能一成不变。”他喝了口茶,又说,“你祖父当年治这个患者,花了整整三个月,不仅用艾灸,还配合了中药调理和食疗,才彻底治好的。治病不是一蹴而就的,得有耐心。”

林墨认真地听着,把赵铁山的话记在笔记本上,他发现自己之前看医案,只关注了穴位和手法,忽略了这些细节上的变化,难怪有些地方看不懂。“那这个患者后来有没有复发?”他好奇地问,医案里只记载了治疗过程和治愈后的情况,没有后续。

“没有复发。”赵铁山笑着说,“那个患者现在还活着呢,今年都八十多岁了,身体硬朗得很,每年都来看我和你祖父,可惜你祖父走得早。”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怀念,“你祖父这辈子,救了不少人,附近几个街区的老人,几乎都受过他的恩惠。当年我还是个年轻医生,医术不行,好几次遇到疑难杂症,都是你祖父帮我解决的。”

就在这时,门口的风铃又响了起来,一个穿着白衬衫的年轻人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信封,看起来文质彬彬的,戴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他环顾了一下百草堂,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医者仁心”匾额上,又看了看林墨和赵铁山,有些犹豫地说:“请问,这里是林鹤年先生的百草堂吗?”

林墨和赵铁山对视了一眼,都有些惊讶。林鹤年是祖父的名字,知道的人大多是老患者,这个年轻人看起来只有二十多岁,怎么会认识祖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