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 第81章 隔盐灸里的信任与成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1章 隔盐灸里的信任与成长(2 / 9)

第三壮艾炷燃尽后,林墨小心地取下海盐包,用温水给孩子擦了擦肚脐周围的皮肤。婴儿伸了个懒腰,小嘴张了张,发出“啊”的一声,像是在要奶吃。王姐连忙抱起孩子,解开衣服喂奶——这次,孩子没再哭闹,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小脸红扑扑的,看起来精神多了。

“太谢谢你了林大夫!”王姐喂完奶,抱着熟睡的孩子,感激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这几天我都快愁死了,医院也查不出问题,还是你有办法。”她从包里拿出钱包,要给诊费,林墨摆摆手:“王姐,都是邻居,这点小事不用给钱,你要是实在过意不去,下次路过给我带根你家种的黄瓜就行。”

王姐笑着答应,抱着孩子轻轻走了。赵铁山看着林墨,眼神里满是欣慰:“你这孩子,进步挺快。刚开始连艾条都分不清,现在隔盐灸的手法都这么熟练了,还懂得跟患者共情——你祖父要是知道,肯定高兴。”林墨拿起祖父的医案,轻轻摩挲着封面上的字迹:“都是跟着祖父的医案学,还有您的指点,我还差得远呢。”

赵铁山走到八仙桌前,翻开医案,指着其中一页说:“你看这页,你祖父写的‘隔盐灸不仅能治食积,还能温阳止泻’,上次社区有个孩子拉肚子,拉得都脱水了,就是用隔盐灸治好的。你以后遇到类似的病例,就知道该怎么处理了。”林墨凑近看,医案上还画着个小小的示意图,标注着“腹泻时盐包可稍厚,艾炷可略大”,字迹虽然有些模糊,却透着满满的认真。

两人正说着,玻璃门又被推开,一个穿着外卖服的小伙子走了进来,捂着膝盖皱着眉:“林大夫,我这膝盖又疼了,昨天送外卖跑太多,晚上疼得睡不着,你给我灸灸呗。”林墨连忙起身:“快坐,是老毛病了,灸足三里和阳陵泉对吧?”小伙子点点头:“对,上次灸完就不疼了,这次麻烦你再给我灸灸。”

林墨拿出三年陈艾条,点燃后,用悬灸的手法对着小伙子的足三里穴施灸——他现在的手法比以前稳多了,艾条离皮肤三寸远,手腕轻轻转动,让热力均匀渗透。“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能补气血,你天天跑外卖,膝盖受力大,多灸灸足三里,能帮着养膝盖。”林墨一边施灸,一边跟小伙子念叨,就像祖父以前跟患者说的那样。

小伙子笑着说:“林大夫,你现在说得一套一套的,比上次专业多了。上次你给我灸的时候,手还抖呢,现在一点都不抖了。”林墨也笑了:“熟能生巧嘛,多练几次就好了。”赵铁山坐在一旁,看着林墨熟练的手法,嘴角也微微上扬——他还记得第一次见林墨时,这孩子连三阴交和足三里都分不清,现在不仅能准确找到穴位,还能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施灸手法,这成长,比他想象中快多了。

等给外卖小伙子灸完,已经快到中午了。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八仙桌上的医案上,把祖父的字迹照得格外清晰。林墨收拾施灸工具时,发现柜台下的艾条不多了,便想着下午去药材市场买些陈艾。他刚把艾条盒放进抽屉,手机响了,是苏清瑶打来的。

“林墨,你今天有空吗?我整理你祖父的医案时,发现有几页关于‘节气灸’的记载,有点看不懂,想跟你一起研究研究。”苏清瑶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一丝兴奋——她是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自从上次来百草堂整理医案后,就经常跟林墨一起探讨中医理论,从最初对林墨的“野路子”中医轻视,到现在的认可,两人已经成了很好的搭档。

“有空啊,我下午正好要去药材市场买艾条,你要是方便,可以过来跟我一起去,顺便在市场上看看有没有好的陈艾。”林墨说。苏清瑶连忙答应:“好啊,我半小时后到百草堂找你。”

挂了电话,林墨看着柜台上的穴位铜人,想起三个月前刚接手艾灸馆时的样子:那时候他连艾条都不会点燃,对着医案上的穴位图一头雾水,甚至想过把铺子卖掉。可现在,他不仅能独立给患者施灸,还能跟苏清瑶一起研究祖父的医案,甚至有了自己的患者——张奶奶的老寒腿、王姐的孩子、外卖小伙子的膝盖,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人,因为百草堂,因为艾灸,身体慢慢好起来。

“治疾先治心,施灸如施仁”,祖父的家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林墨拿起一块艾草,放在鼻尖闻了闻——那淡淡的清香,就像祖父的味道,像百草堂的味道,像中医传承的味道。他知道,自己的中医之路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技法要学,很多医案要研究,但他不再迷茫,因为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传承。

半小时后,苏清瑶背着书包来到百草堂,手里还拿着一本《针灸大成》:“林墨,我带了这本书,里面有关于节气灸的记载,正好跟你祖父的医案对比着看。”林墨笑着点点头,锁上店门:“走,我们去药材市场,顺便看看有没有你说的那种‘端午艾’——祖父的医案里说,端午采收的艾草,药效最好。”

两人并肩走在老城区的巷子里,初秋的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槐树叶,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碎金,每一步踩上去都带着轻微的“咯吱”声——那是雨水浸润后石板与缝隙间苔藓摩擦的声响,也是林墨从小听到大的老城韵律。巷口的老槐树已有上百年树龄,粗壮的枝干上还挂着去年社区挂的红灯笼,风吹过,灯笼穗子轻轻摇晃,与屋檐下铜铃的“叮铃”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不成调却格外安心的民谣。苏清瑶低头翻着《针灸大成》,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时,指甲盖边缘还沾着一点淡淡的艾绒——那是早上整理医案时不小心蹭上的,洗了三遍都没完全洗掉,林墨看着那点青色,忽然想起第一次见她时,她白色大褂上沾着的消毒水味,与如今这艾香格格不入,却又奇妙地融合成了“百草堂”独有的气息。

“你看这段,”苏清瑶忽然停下脚步,指着书中“节气灸”的章节,鼻尖因为专注微微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