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 第85章 抗战医秘与海外传承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5章 抗战医秘与海外传承路(4 / 8)

父的医案和苏婉清的战地医记,心里充满了平静和坚定。他拿起笔,在新的医案扉页上写下:“第八十五章终,第八十六章待续——非遗荣光,艾火永续。”

他知道,中医传承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老君山的中医抗战纪念馆里,还有更多的故事等待被挖掘;海外的中医分馆里,还有更多的人渴望学习艾灸技法;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里,还有更多的疑难病症等待被攻克。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知道,只要艾火不息,仁心不灭,中医文化就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一直传承下去,燎原万里,照亮未来。

月光渐浓,檐角铜铃的余韵在老城区的巷陌间轻轻飘荡。林墨正准备合上祖父的医案,指尖却在封底摸到一处细微的凸起。他心中一动,祖父的医案是梨花木材质,入手温润,以往从未有过这样的触感。

他将医案翻到最后一页,对着月光仔细端详,发现封底内侧的木纹里,藏着一道极淡的刻痕,像是个简化的“井”字,又隐约带着“锁”的轮廓。“这是什么?”林墨喃喃自语,伸手按住刻痕轻轻旋转,只听“咔嗒”一声轻响,封底竟缓缓弹出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暗格,里面嵌着一小片泛黄的丝帛。

丝帛上用朱砂画着一幅简易的地图,清晰标注着“老君山·丹炉峰·地穴”的字样,旁边还有一行极小的篆书:“丹经藏于火,医脉续于水。”林墨小心翼翼地将丝帛取出来,边缘已经有些磨损,显然在里面藏了几十年。

苏清瑶刚收拾完诊疗工具走进来,见林墨盯着医案发呆,好奇地凑过来一看,也惊住了:“这是……祖父藏的暗格?地图上的地穴,难道是当年藏蛇涎草配方和药膏半成品的地方之外,还有别的秘密?”

“‘丹经藏于火,医脉续于水’,”林墨反复琢磨着这两句话,“丹经可能是指古代的炼丹典籍,也可能是某种珍贵的药方代号,火和水,或许是指地穴里的机关或者解锁关键。”

两人正研究着,苏曼丽抱着一摞纪念馆的访客留言簿走进来,看到丝帛上的地图眼睛一亮:“丹炉峰我知道!是老君山的最高峰,山顶有座废弃的炼丹炉,传说是唐代道士留下的。我上次去考察纪念馆选址时,当地老人说丹炉峰下有个千年地穴,里面冬暖夏凉,还藏着‘仙人留下的宝贝’,只是洞口被巨石封死,从来没人能打开。”

“看来这地穴里真的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林墨握紧丝帛,眼神坚定,“明天我们就去丹炉峰看看,说不定能找到祖父和苏奶奶留下的更重要的东西,甚至可能是中医传承的关键线索。”

苏清瑶有些担忧:“丹炉峰地势险峻,而且地穴情况不明,贸然进去太危险了。不如先跟李警官说一声,让他联系专业的地质勘探人员和文物保护专家一起去,这样更安全。”林墨点点头,他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不能贸然行事。

第二天一早,林墨就联系了李警官,将丝帛地图的发现和自己的猜测详细说明。李警官也非常重视,立刻联系了市文物局和地质勘探队,约定下午一起前往丹炉峰勘探。

出发前,周卫国老人特意赶来百草堂,再三叮嘱:“丹炉峰那地方我年轻时去过,山路上有很多悬崖峭壁,还有不少野兽出没,你们一定要格外小心。当年鹤年兄曾跟我说过,丹炉峰下藏着中医的‘根’,我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看来,可能就和这地穴有关。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能大意。”

下午,一行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向丹炉峰进发。丹炉峰果然名不虚传,山势险峻,山路陡峭得几乎垂直,只能抓着旁边的灌木和岩石慢慢攀爬。林墨走在最前面,手里拿着祖父留下的罗盘,根据丝帛地图的指引不断调整方向。苏清瑶和苏曼丽跟在中间,地质勘探队的队员断后,每个人都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大意。

爬了将近三个小时,众人终于抵达丹炉峰山顶。山顶果然有一座废弃的炼丹炉,用青石雕琢而成,虽然历经千年风雨侵蚀,炉身的纹饰依然清晰可见,上面刻着“道法自然,医脉相通”八个古朴的大字。

林墨绕着炼丹炉仔细观察了一圈,发现炉底有个圆形的凹槽,大小和丝帛地图上“井”字刻痕的尺寸刚好吻合。“应该就是这里了,”林墨蹲下身,用手抚摸着凹槽边缘,“地图上的‘火’字,很可能指的就是这座炼丹炉的方位。”

地质勘探队的队员立刻拿出专业仪器进行探测,很快就有了结果:“林大夫,炉底下方三米左右确实有个空腔,面积大概十平方米,应该就是你们说的地穴。空腔周围的岩石结构很坚固,没有坍塌风险,但洞口确实被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封死了。”

队员们用专业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掉炼丹炉底部的碎石和尘土,那块巨大的花岗岩渐渐显露出来,足有两米见方,表面刻着和医案封底一模一样的“井”字刻痕。林墨试着按照昨天旋转医案暗格的方式,用特制的钢钎插入刻痕轻轻旋转,只听“轰隆”一声闷响,沉重的花岗岩缓缓向一侧移动,露出一个黑漆漆的洞口,一股带着泥土清香的暖风从洞里飘了出来。

勘探队的队员立刻打开强光手电,照亮洞口内部。洞口下方是一段陡峭的石阶,蜿蜒通向黑暗深处。队员们先用气体检测仪检测了洞内的空气成分,确认安全无毒后,才举着手电慢慢走下去。林墨、苏清瑶和苏曼丽跟在后面,心跳不由得加快,他们知道,即将揭开的,可能是一段被尘封千年的中医秘史。

地穴里果然冬暖夏凉,温度适宜。走下石阶后,是一条狭窄的通道,通道两侧的岩壁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中医穴位图和草药图谱,很多图谱林墨都从未在任何典籍中见过,显然是古代医者的独家记录。

沿着通道走了大约五十米,前方豁然开朗,变成一个宽敞的石室。石室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