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能事半功倍。”
治疗开始后,张宏先为王建国进行推拿,他的手法娴熟,力道适中,很快就将王建国僵硬的腰部肌肉放松了。接着,林墨点燃阳艾条,采用回旋灸的方法,在王建国的腰部穴位上顺时针旋转,艾烟的温热气息渗透皮肤,王建国顿时感觉腰部暖暖的,疼痛减轻了不少。最后,苏清瑶将熬制好的中药膏敷在他的腰部,用纱布固定好。
“感觉怎么样?”林墨问道。
王建国活动了一下腰部,惊喜地说:“好多了,右腿麻木的感觉减轻了,也能稍微弯腰了。林大夫,太谢谢您了!”
林墨叮嘱道:“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不要久坐久站,避免腰部负重。每天晚上用艾草泡脚,能促进血液循环,配合治疗效果更好。我们每周治疗三次,一个疗程后再看看恢复情况。”
王建国连连点头,感激地说:“我一定按照您说的做,希望能尽快好起来。”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王建国按时来百草堂治疗,病情一天天好转。从最初的无法行走,到能慢慢走路,再到后来能正常上下楼梯,他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治疗结束后,王建国特意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回春,医德高尚”。
就在这时,市非遗中心传来好消息,百草堂的阳艾炮制技艺成功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获得了一笔专项扶持资金。林墨拿着非遗证书,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不仅是对百草堂的认可,更是对中医文化的肯定。
“有了这笔扶持资金,我们可以扩大阳艾种植基地了。”江浩兴奋地说,“我已经联系了周边的村民,他们都愿意种植阳艾,我们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回收的时候高于市场价,这样能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张宏也说:“我们还可以建一个艾灸体验馆,让游客和患者亲身体验艾灸的魅力,了解中医文化。”
林墨点点头:“这个想法很好。体验馆里可以设置艾灸体验区、中药展示区、中医科普区,让大家全方位了解中医。另外,我们还要成立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让阳艾炮制技艺和艾灸疗法传承下去。”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众人忙着阳艾种植基地和艾灸体验馆的建设。江浩负责规划设计,张宏带着工友们施工,苏清瑶和林小婉负责整理中药展示区和科普资料,陈小雨则负责线上宣传和预约。
阳艾种植基地建成后,周边的村民纷纷加入,种植面积达到了一百多亩。林墨和苏清瑶定期去基地指导村民种植,教他们如何辨别阳艾的长势、如何防治病虫害,还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确保阳艾的品质。
艾灸体验馆建成开业那天,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王主任和赵铁山都前来祝贺,还有不少患者和村民赶来捧场。体验馆里人头攒动,大家纷纷体验艾灸、参观中药展示区、听中医科普讲座,对中医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没想到艾灸这么舒服,感觉浑身都放松了。”一位体验完艾灸的女士说,“以后要多来体验,还要让家人也来试试。”
林墨看着热闹的场景,心里充满了欣慰。他知道,中医传承的道路还很长,但只要坚守“治疾先治心”的家训,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结合,就一定能让这缕艾火燎原,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
这天晚上,林墨独自坐在百草堂的柜台后,翻开祖父的医案,在空白页写下:“阳艾入非遗,传承启新篇。愿以微薄力,弘扬岐黄魂。”他刚放下笔,就听到柜台下传来轻微的响动,低头一看,竟是之前从穴位铜人底座掉出来的木片,上面刻着的“丹炉秘穴”四个字在灯光下格外清晰。
林墨拿起木片,心中一动。他想起祖父医案里的记载,丹炉秘穴藏着调节地脉阴阳的秘密,或许这就是下一个需要探索的目标。他将木片收好,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窗外,月光洒在百草堂的匾额上,“岐黄薪火”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檐角的铜铃在夜风中轻轻作响,像是在诉说着中医传承的故事,也像是在为新的探索吹响号角。林墨指尖摩挲着那枚刻有“丹炉秘穴”的木片,纹理间似乎还残留着祖父掌心的温度。他转身走向药材柜,取出那本泛黄的《丹炉峰采药记》,借着台灯的光晕翻到夹着书签的一页——上面画着一幅简易地形图,标注着“子午石”的位置,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批注:“子午交汇,石映双影,承脉护穴,需配阴莲。”
“阴莲?”林墨眉头微蹙,这是他第三次在祖父的遗物中看到这个词。第一次是在阳脉洞的岩壁题字,第二次是沈薇修复的竹简丝绸,如今竟又出现在子午石的批注里。他正欲细究,柜台的铜铃突然“叮铃”作响,深夜的百草堂本不该有访客,林墨下意识握紧了木片,借着窗棂透进的月光望去,只见门口站着一道纤细的身影,穿着青色粗布衣裙,怀里抱着一个用蓝布包裹的物件,周身萦绕着淡淡的草药香气。
“请问是林鹤年先生的后人吗?”女子声音轻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急切,“我家主人身患奇症,唯有丹炉峰的子午石能解,听闻您在探寻丹炉秘穴,特来求助。”她侧身让开,门外竟还站着两个青衣随从,抬着一顶简易的竹轿,轿帘低垂,隐约能看到里面铺着厚重的锦缎,显然轿中人身价不菲。
林墨心中警觉,深夜访客本就可疑,对方还精准知晓自己在探寻秘穴,更让他心生戒备:“姑娘深夜到访,不知贵主人高姓大名?所谓奇症,又有何症状?”他刻意不提子午石,想试探对方的底细。
女子从怀中取出一枚玉佩,月光下玉佩通体莹白,上面雕刻着一朵栩栩如生的莲花,花瓣间竟嵌着细小的墨色纹路,与沈薇修复的竹简丝绸上的莲花图案如出一辙。“这是阴莲佩,持此佩者,便是丹炉峰守脉人的旧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