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 第104章 铜人巷的专业挑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4章 铜人巷的专业挑战(2 / 10)

头茬艾,晒了七天太阳呢。”

林墨接过那片艾叶,和书中的样本对比了一下,确实很像,叶片厚实,纹路清晰,带着一股淡淡的艾香。“比我当年采的好多了。”林墨笑着说,他想起自己第一次采艾草,把艾草和蒿草弄混了,采了一大捆蒿草回来,被祖父笑着骂了一顿,说他“眼里没活,心里没数”。后来祖父带着他去后山,教他认艾草和蒿草的区别:“艾草的叶子背面是白色的,有绒毛,闻着有艾香;蒿草的叶子背面是绿色的,没有绒毛,闻着有股怪味。”他还教林墨认艾草的“年龄”,从叶子的数量就能看出来,头茬艾一般有五片叶子,叶片最厚实,二茬艾有七片叶子,药性就差了些。

“吱呀”一声,堂屋的门被推开了,晚风带着更多的艾香涌了进来,赵铁山手里拿着个铜制的烛台走了进来,烛火跳动着,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墙上,像一幅晃动的剪影。“还在琢磨呢?”赵铁山把烛台放在案几上,烛火照得书和艾绒罐都镀上了一层暖黄的光晕,“这《三阴艾灸法》是你祖父晚年的心血,当年他跟我提过一嘴,说要把肝脾肾三经的艾灸手法整合起来,既要补得进去,又要泻得出来,不能偏科,没想到真写成了书。”他凑过来看了看案几上的艾绒罐,眼睛亮了亮,“这就是怀安兄当年特意留的十年陈艾?我有好几年没见过这么好的艾绒了。”

林墨点点头,把艾绒罐递给赵铁山:“赵叔,你看看,这就是祖父留下的,罐底还有他刻的字。”赵铁山接过罐子,像捧着什么珍宝似的,仔细端详着,指尖划过罐口的蜡封,“这蜡封是用蜂蜡和艾草汁混着做的,既能密封,又能让艾香慢慢渗透进去,是怀安兄独有的法子。”他打开蜡封,一股更浓郁的艾香飘了出来,比之前更温润,带着一丝蜂蜜的甜香。赵铁山捻起一点艾绒,放在鼻尖闻了闻,闭上眼睛,过了好一会儿才睁开,脸上满是赞叹:“好东西啊!你闻这香味,纯而不烈,温而不燥,就是十年陈艾才能有这样的质感,当年怀安兄说,这艾绒是用来治三阴俱虚的重症的,一般的小毛病,根本舍不得用。”

陈小雨好奇地问:“赵爷爷,什么是三阴俱虚啊?是不是很严重的病?”赵铁山放下艾绒罐,坐在旁边的木椅上,拿起桌上的艾草茶喝了一口,缓缓说道:“三阴就是肝、脾、肾三经,这三经是人的根本,肝藏血,脾生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养精,要是这三经都虚了,人就像棵根烂了的树,叶子肯定会黄,严重的还会掉叶子。”他指了指书里的一幅插图,上面画着一个人的经络图,肝脾肾三经用红色的线条标了出来,“你看,这三经连在一起,像条链子,一个出了问题,另外两个也会受影响。当年有个病人,就是三阴俱虚,吃了很多补药都没用,越补越上火,后来你祖父用这十年陈艾灸了一个月,再配合中药调理,才慢慢好起来。”

林墨想起祖父病例集里的那个病例,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当年因为长期熬夜做生意,又贪凉吃了很多生冷的东西,导致三阴俱虚,症状和赵铁山说的一样,吃补药上火,吃泻药又拉肚子,祖父在病例里写着:“用十年陈艾,灸脾俞、肝俞、肾俞,先补脾,后疏肝,再固肾,灸序不可乱,配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每日一剂。”病例后面还附了治疗前后的舌苔照片,治疗前舌苔白腻,舌边有齿痕,治疗后舌苔淡红,齿痕也浅了很多。

“赵叔,那个病例我看过,祖父在里面写着‘十年陈艾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是治三阴俱虚的良药’。”林墨翻到病例集的那一页,递给赵铁山,“你看,他还写了艾绒的用量,每次用三钱,要捏成蚕豆大小的艾炷,灸的时候要‘温灸’,不能让皮肤起泡,不然会耗伤正气。”

赵铁山接过病例集,看着上面熟悉的字迹,眼眶有些发红:“怀安兄当年就是太较真了,每个病例都写得这么详细,连艾炷的大小都标出来了。”他翻到病例的最后一页,那里写着一行小字:“医者仁心,用药如用兵,不可有半分马虎,艾绒虽小,却系人命,不可不慎。”“这句话是他当年教我的,”赵铁山轻声说道,“我刚跟着他学医的时候,给一个病人施灸,艾炷捏大了,把病人的皮肤烫起了泡,他没骂我,只是把这句话写在纸上,让我贴在案头,现在我还记着。”

陈小雨听得很认真,她拿起桌上的艾绒,试着捏成蚕豆大小的艾炷,可是捏了好几次,不是捏大了就是捏小了,要么就是捏不紧实,一松手就散了。“林哥,这艾炷好难捏啊!”陈小雨皱着小脸,有些沮丧,“我怎么捏都捏不好,要么太松,要么太紧。”

林墨笑着拿过她手里的艾绒,演示给她看:“捏艾炷要先把艾绒揉松,然后取适量放在手心,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成球状,再慢慢搓成蚕豆大小,力道要均匀,不能太用力,不然艾绒会结块,火力不匀;也不能太轻,不然燃烧的时候会散掉。”他一边说,一边捏了一个艾炷,放在案几上,艾炷圆润饱满,大小均匀,表面光滑,没有松散的绒丝。“你试试,力道轻一点,慢慢来。”

陈小雨学着他的样子,先把艾绒揉松,然后取了适量放在手心,轻轻捏着。这次她没用力,只是用拇指和食指慢慢搓揉,过了一会儿,一个不太规则的艾炷出现在她手心,虽然不如林墨捏的圆润,但已经不会散了。“林哥,我捏成了!”陈小雨兴奋地举着手,像个得了奖状的孩子,眼睛亮得像天上的星星。

赵铁山看着他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拿起桌上的烛台,照了照陈小雨手里的艾炷:“不错不错,第一次就能捏成这样,已经很好了。当年林墨第一次捏艾炷,捏得像个小土块,还把艾绒弄得到处都是。”林墨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他确实记着这件事,当年他捏坏了好多艾绒,祖父只是笑着帮他收拾,还耐心地教他,直到他能捏出完美的艾炷。

就在这时,院坝里传来了苏清瑶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