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 第104章 铜人巷的专业挑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4章 铜人巷的专业挑战(4 / 10)

经准备好了。

“林哥,这十年陈艾摸起来像丝绒似的,比三年陈的软多了。”陈小雨小心翼翼地用指尖捻起一点,艾绒在月光下泛着银灰色的光泽,没有半点杂质,“赵爷爷说陈艾要‘三年为宝,五年为珍’,这十年的,岂不是比金子还贵?”

林墨没说话,翻开《三阴艾灸法》的第一页,除了祖父那句“艾灸之道,在于阴阳调和”,页脚还有行极小的批注:“三阴者,肝脾肾也,灸之要在‘辨经’,经清则穴准,穴准则气顺。”他突然想起祖父病例集里的一句话:“肝藏血,脾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养三阴即养根本。”之前为吴磊调理心脾两虚时,虽用到了三阴交,却没摸到“辨经”的门道。

“吱呀”一声,堂屋的门开了,赵铁山和苏清瑶走了出来。赵铁山手里拿着个铜制的烛台,烛火跳动着,把几人的影子投在青石板上。“还在琢磨呢?这《三阴艾灸法》是你祖父晚年的心血,当年他跟我提过一嘴,说要把肝脾肾三经的艾灸手法整合起来,没想到真写成了书。”他凑过来看了看纸页,“这批注是你祖父五十岁以后写的,那时他的手法已经炉火纯青了。”

苏清瑶拿出手机,对着书页拍了张照,放大后指着穴位图:“你们看,这上面标注的肝俞、脾俞、肾俞的位置,和现代解剖学里的神经反射区完全对应。比如肾俞穴,正好在第2腰椎棘突下,对应肾脏的交感神经支配区,艾灸这里能调节肾功能,和中医‘肾主藏精’的理论不谋而合。”

林墨突然想起王秀莲的丈夫老王,上次急救后虽缓了过来,但痰火扰心的根还没除,正好是肝肾阴虚、痰火上扰的证型,或许可以用《三阴艾灸法》试试。他合上书:“明天让老王来复诊,我想试试用三阴艾灸法给他调理。”

第二天一早,老王果然来了,还提着一篮子新鲜的黄瓜和西红柿,是他在修车铺后院种的。“林大夫,我昨天睡了个安稳觉,没再胸口闷了,就是早上起来有点头晕。”老王坐在红木椅上,气色比上次好了不少,但舌苔还是有些黄腻,脉象浮数中带着细弱——痰火虽减,肝肾阴虚的底子还在。

林墨拿出脉枕:“你这是长期熬夜耗伤肝肾之阴,痰火虽清,但阴虚的根没除,所以会头晕。今天我用新的灸法给你调理,可能会有点不一样的感觉。”他让老王趴在治疗床上,露出背部的肝俞、脾俞、肾俞三穴,又让陈小雨准备十年陈艾绒和艾灸盒。

“这是十年陈艾,火力温和但穿透力强,适合补三阴。”林墨把艾绒铺在艾灸盒里,点燃后固定在三个穴位上,“赵叔说,灸三阴要‘先肝后脾再肾’,肝俞穴灸五分钟,脾俞穴灸十分钟,肾俞穴灸十五分钟,顺序不能乱,这是‘先疏后养再固’的道理。”

老王趴在床上,很快就说:“林大夫,这艾绒不一样啊,热流能顺着背往下走,走到腰上暖暖的,以前灸的时候只觉得表面热。”林墨解释道:“十年陈艾的热力更纯,能穿透皮肤直达经络,这就是‘灸透’的效果。”苏清瑶拿着温度检测仪过来,贴在老王的肾俞穴上:“温度稳定在42c,刚好是最适合穴位吸收的温度,比普通艾绒的热力持续时间长了一倍。”

艾灸结束后,老王起身活动了一下,头晕的感觉果然减轻了。“太神了!我以前在别的地方灸过,从来没有这种通透的感觉。”他感激地说,“以后我一定听你的,再也不熬夜对账了。”林墨递给她一包莲子百合干:“回去煮水喝,莲子养心,百合润肺,配合艾灸效果更好。”

送走老王,沈从安提着个行李箱来了,里面装着他在国外行医的病例和一套精密的艾灸器具。“我把国外的诊所托付给徒弟了,以后就在百草堂扎根,和你一起研究《三阴艾灸法》。”沈从安拿出一本厚厚的病例册,“这是我在国外治过的三十个失眠患者,都是虚实夹杂的证型,用了你的补泻手法结合当地的草药,有效率达到了80。”

林墨翻开病例册,里面的记录非常详细,不仅有舌苔、脉象的描述,还有西医的检查报告和治疗前后的对比照片。其中一个病例引起了他的注意:患者是个华裔老人,患有帕金森伴随严重失眠,沈从安用艾灸肝俞、肾俞穴配合西药治疗,失眠症状明显改善。“这个病例和老王的情况有点像,都是肝肾阴虚,但他多了帕金森的并发症。”林墨说道。

沈从安点点头:“这就是我回来的原因,西医对这类功能性疾病效果有限,而中医的艾灸能从根本上调理阴阳。但我在国外遇到个棘手的病例——一位华裔老太太,三阴俱虚还夹着湿邪,我用常规灸法补三阴,反而加重了她的湿气,皮肤起了湿疹;改用泻法祛湿,又耗了她的正气,差点出危险。”他翻开病例册最后一页,照片里老太太的小腿布满红色丘疹,舌苔白腻得像一层膏状,“我一直想不通,直到看到你祖父这本《三阴艾灸法》,才发现问题出在‘灸序’上。”

赵铁山端来刚沏的艾草茶,茶汽裹着艾香飘在几人间:“你祖父当年就说过,‘三阴同调,顺则补,逆则伤’。湿邪困脾的时候,先灸脾俞健脾祛湿,再灸肝俞疏肝理气,最后灸肾俞固本培元,顺序倒了就会出问题。”他指了指《三阴艾灸法》的第7页,“你看这里的批注,‘湿盛者,先醒脾,后疏木,再固水,方无壅滞之患’,就是这个道理。”

林墨立刻拿出笔记本抄录,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那老太太的情况,要是用十年陈艾配合这个灸序,再加上茯苓、白术这些祛湿的中药,是不是就能解决?”沈从安眼睛一亮:“我就是这么想的!十年陈艾温而不燥,刚好适合虚中夹湿的体质。可惜国外买不到这么好的陈艾,现在回来有你这宝贝,咱们刚好能验证这个思路。”

话音刚落,陈小雨拿着手机跑进来,屏幕上是条私信:“林哥,我同学妈妈在家政公司做保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