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 第115章 义诊前夜的辨证叮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5章 义诊前夜的辨证叮嘱(4 / 8)

要能缓解痛苦,就是好事,绝不能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冒险。”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郑重,“还有,遇到自己拿不准的病例,别逞强,年轻人好面子我理解,但在人命面前,面子不值一提。及时喊我,咱们三个一起辨证,中医讲究‘会诊’,人多思路广,不容易出错。上次你给王大爷调血压,要是早点喊我,就不会纠结那么久了。”

正在这时,百草堂的门又被推开了,一阵清甜的香气先飘了进来,紧接着陈小雨提着一个印着卡通图案的保温桶走进来,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两个小酒窝格外明显。“林哥,赵叔,清瑶姐,我来啦!”她的声音像清脆的风铃,打破了堂屋的宁静。她穿着一件粉色的羽绒服,帽子上的绒毛沾着外面的寒气,手里的保温桶沉甸甸的,晃起来能听到液体晃动的声音。“我妈炖了一下午的银耳汤,放了莲子和百合,说你们熬夜准备义诊辛苦,让我给你们送过来补补身子。”她把保温桶放在桌上,小心翼翼地打开盖子,一股清甜的香气立刻弥漫开来,银耳炖得晶莹剔透,莲子和百合浮在汤里,看起来就很有食欲。“我妈说,银耳能滋阴润肺,百合能安神,明天你们要跟老人们说很多话,喝这个正好,还能缓解疲劳。”

“小雨这孩子真懂事,你妈妈也太客气了。”赵铁山笑着说,从碗柜里拿出四个白瓷碗,每个碗上都画着不同的中药图案——当归、人参、枸杞、甘草,这是百草堂的专用碗。他拿起勺子,给每个人盛了一碗银耳汤,汤汁浓稠,银耳炖得入口即化。“快喝点,补充点水分,明天从早忙到晚,肯定没时间好好吃饭。”他把一碗银耳汤递给林墨,又给苏清瑶和陈小雨各端了一碗,“小雨,你也喝,跑这么远路,肯定冷了。”

四人围坐在案几旁,手里捧着温热的白瓷碗,清甜的银耳汤顺着喉咙滑下去,暖意传遍全身。一边喝着汤,一边讨论着明天的分工,堂屋里的气氛格外温馨。陈小雨放下碗,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义诊分工表”:“我负责登记患者信息、维持秩序,还准备了一些小凳子和遮阳伞,怕老人们排队久了累着、晒着。我还打印了号码牌,按顺序叫号,这样就不会乱了。”她指着笔记本上的记录,“我还查了明天的天气,最低温度五度,有点风,我准备了几个暖手宝,放在登记处,给排队的老人暖手。”苏清瑶补充道:“我负责测量血压、血糖,结合我整理的资料初步判断病情,再交给林墨辨证,遇到血糖血压偏高的,我会先记录下来,提醒林墨注意。”林墨点点头:“我主要负责施灸和讲解调理方案,给每个老人制定专属的食疗方,写在卡片上,方便他们带回家。”赵铁山最后总结:“我就坐镇后方,处理复杂病例,随时提供指导,再给老人们解答一些中医养生的问题。咱们四个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明天肯定能顺利完成义诊。”

“对了,我还准备了一些应急药品,放在这个急救包里。”苏清瑶忽然想起什么,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红色的急救包,上面印着白色的十字图案。她打开急救包,里面的物品分门别类放得整整齐齐:“里面有常用的降压药、降糖药,还有创可贴、消毒棉片、碘伏、纱布,万一有老人不小心擦伤,或者突发不适,能先应急处理。”她拿起一瓶降压药,指着上面的标签:“这是短效降压药,要是遇到高血压急症,能临时用一次,缓解症状,然后赶紧送医院。”她又拿出一本急救手册,“我还查了急救流程,打印出来放在包里了,如果遇到老人晕倒,先判断意识和呼吸,再拨打120,同时进行简单的急救,比如掐人中、灸百会,但要注意血压高的老人不能灸百会,改用按揉内关。赵叔,您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林墨看着苏清瑶认真的样子,心里暖暖的。他还记得第一次和苏清瑶见面时,两人因为“中医要不要结合西医”的问题吵得面红耳赤,苏清瑶坚持西医的精准性,他则坚守中医的辨证论治。可现在,他们却能并肩作战,苏清瑶用西医的检查数据辅助他辨证,他用中医的调理方案缓解患者的痛苦。从一开始的学术交锋,到现在的默契配合,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就像赵铁山说的,中医传承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互相扶持。他低头喝了一口银耳汤,甜而不腻,就像此刻的心情。

“赵叔,您以前参加过那么多义诊,有没有遇到过特别棘手的病例呀?”陈小雨喝完一碗银耳汤,又盛了一碗,眼里满是好奇,像个追着听故事的孩子。她从小就听巷子里的老人说赵铁山医术高明,能治很多疑难杂症,一直想听他讲讲行医的故事。她托着下巴,眼睛亮晶晶地看着赵铁山,连嘴角沾着的银耳都忘了擦。

赵铁山喝了一口银耳汤,放下碗,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回忆。“当然有,而且还不少。记得十年前,我跟着师父去乡下义诊,那地方偏远,路不好走,我们坐了三个小时的拖拉机才到。村里有位老爷子,九十多岁了,瘫痪在床好几年,家里人都快放弃了,说是请了好几个大夫都没用。我们去的时候,老爷子躺在炕上,盖着厚厚的被子,不仅腰腿痛得厉害,还伴有咳嗽、咳痰,痰是白色的稀痰,舌苔又白又腻,脉象沉弱得几乎摸不到,典型的寒湿阻络兼肺脾气虚。当时村里的老支书跟我说,别费力气了,老人年纪大了,能安安稳稳走就行。可我师父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能放弃。我跟着师父给老人灸了肾俞、肺俞、足三里、气海,每天灸二十分钟,还教他家人怎么给老人翻身、按摩,防止褥疮,又开了个补气养血的食疗方,让他们用黄芪、当归炖鸡汤给老人喝。”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眼睛里闪着光芒:“没想到坚持了一个月,老人居然能坐起来了,咳嗽也减轻了不少,能自己喝粥了。又调理了两个月,老人居然能扶着墙走路了,还能跟我们聊几句家常。后来他家人特意赶了几十里路来城里感谢我们,给我们带了一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