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夫,我失眠五年,安眠药越吃越不管用。”林墨诊脉后直言:“李院长,您这是肝气郁结,平时是不是常生气、压力大?”李建国一愣,随即点头:“医院事多,晚上躺床上满脑子都是事。”林墨给灸了太冲、合谷穴,又给了酸枣仁煮水的食疗方,二十分钟后,李建国深吸一口气:“心里敞亮多了,没那么烦躁了。”
林墨给李建国诊脉后说:“李院长,您这是肝气郁结型失眠,平时是不是经常生气,压力很大?”李建国点点头:“医院事情多,天天操心,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事,根本睡不着。”
“我给您灸太冲、合谷、百会这三个穴位。”林墨点燃艾条,“太冲穴疏肝解郁,合谷穴镇静安神,百会穴宁心醒脑。您平时可以多按揉太冲穴,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三分钟。”
灸了二十分钟后,李建国深吸了一口气:“感觉心里舒服多了,没那么烦躁了。”林墨又给了他一个食疗方:“您用酸枣仁、茯苓、百合煮水喝,晚上睡前半小时喝一杯,有助于睡眠。”
下午五点,义诊接近尾声。陈小雨开始统计人数:“林哥,咱们今天一共接诊了120位老人,发放食疗方手册200多本,登记预约上门调理的有15位。”李主任也走了过来:“林大夫,你们今天真是太辛苦了!老人们都夸你们呢,说下次还要请你们来。”
这时,一位老人提着鸡蛋走来:“林大夫,自家鸡下的,给你们补身子!”另一位老人递过核桃:“我儿子从山里带的,务必收下!”林墨连忙推辞,张教授在旁劝道:“收下吧,这是老人们的心意。”
老人们不依不饶:“你要是不收,就是嫌我们的东西不好!”张教授笑着说:“小林,收下吧,这是老人们的心意。”林墨只好收下,对老人们说:“谢谢大爷大妈,下次义诊我们还来,给你们免费调理。”
收拾场地时,张教授对林墨说:“小林,明天我去你店里,把你爷爷的‘悬灸补泻法’教给你。另外,我们医院想和你合作,开一个艾灸调理门诊,你看怎么样?”林墨惊喜地说:“真的吗?太好了!我当然愿意!”
苏清瑶也开心地说:“林墨,恭喜你!这样咱们就能帮助更多人了。”赵铁山拍了拍林墨的肩膀:“好小子,没给你爷爷丢脸!”陈小雨蹦蹦跳跳地说:“林哥,咱们百草堂要火了!”
马明哲看着这一幕,心里五味杂陈。张教授走过来对他说:“小马,有空也去小林的店里学学,别总抱着偏见。中医和西医不是对立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马明哲沉默着点了点头。
回去的路上,林墨看着手里的鸡蛋和核桃,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不仅仅是老人们的心意,更是对他医术的认可,对中医传承的期待。苏清瑶走在他身边,轻声说:“林墨,我相信你一定会把爷爷的医术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受益。”
林墨点点头,看向远方的夕阳。夕阳的余晖洒在铜人巷的青石板路上,艾烟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他知道,中医传承的道路还很长,但只要坚守初心,仁心仁术,这缕艾火就一定会燎原。
回到百草堂时,暮色已经漫过铜人巷的青砖黛瓦,檐角的铜铃在晚风里轻响,混着未散的艾香,酿出一股让人安心的暖意。陈小雨刚把最后一捆艾条搬进储藏室,就抱着登记本跑出来,鼻尖还沾着点艾绒碎屑:“林哥!你看这个!今天登记的120个患者里,有32个都预约了下周的上门调理,还有17个要带家里人来店里!”她把登记本摊在堂屋的八仙桌上,红笔圈出的预约信息密密麻麻,“张大爷刚才还发微信说,他儿子在外地开公司,想请你去给他们员工做养生讲座呢!”
赵铁山正用软布擦拭着那面“妙手仁心,艾火传情”的锦旗,听到这话抬头笑了:“这就是口碑发酵啊,比咱们发一百张传单都管用。”他把锦旗往堂屋正梁下又挪了挪,刚好和林墨祖父的黑白照片对齐,“你爷爷当年在巷口摆义诊,也是这样,第一天只看了七个病人,第三天就排到了巷尾。”他手指摩挲着照片里老人的袖口,“你爷爷常说,医者的招牌不是金匾,是患者口口相传的‘管用’二字。”
林墨正低头整理今天的诊疗记录,闻言抬头看向照片。祖父穿着浆洗得笔挺的青布褂子,手里捏着一根艾条,眼神和他现在如出一辙,带着对医术的敬畏。桌角的白瓷碗里还泡着下午没喝完的枸杞茶,茶渍在碗底晕出淡淡的琥珀色,苏清瑶刚才帮他把诊疗记录按“高血压”“腰腿痛”“失眠”分了类,每一类都用不同颜色的文件夹装着,封面上还用小楷写了辨证要点。
“对了林哥,”陈小雨忽然指着登记本上的一个名字,“这个叫周建国的大爷,登记时说自己有‘雷诺病’,冬天手指冻得发紫,连筷子都拿不住,今天人太多没排上,说明天一早来店里。我查了下,这病西医好像没什么好办法。”她皱着小眉头,从背包里掏出手机,翻出查好的资料,“你看,说是血管痉挛引起的,只能靠吃药缓解。”
赵铁山凑过来看了眼:“这病在中医里叫‘寒凝血瘀证’,你爷爷当年治过好几个。得用‘隔姜灸’配‘温经汤’食疗,艾灸要选合谷、阳池、外关这几个穴位,还得用咱们铜人巷特有的‘冬艾’才管用。”他转身往药材柜走,拉开最底层的抽屉,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几捆用牛皮纸包着的艾条,纸包上用朱笔写着“冬艾”二字,“这是去年冬至那天采的艾叶做的,阳气最足,专门治这种沉寒痼疾。”
林墨接过冬艾条,指尖能摸到艾绒紧实的纹理,凑近鼻尖轻嗅,比普通艾条多了一股清冽的辛香。他忽然想起祖父医案里的一句话:“冬艾生于寒,却能驱寒,正如医者临危,方显仁心。”笔尖在诊疗本上圈出“冬艾隔姜灸”几个字,旁边备注:“需提前泡生姜水洗手,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