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期间,不是没有动摇。有团队成员因为看不到短期效益而选择离开;有合作方因为技术不确定性而中途退出。但秦风和他的核心团队顶住了压力。他们从老专家那里请教系统集成的经验,利用研究院的历史数据构建精准的模型,与国内顶尖高校和科技企业开展联合攻关。
转机出现在“十五五”的第三年。研究院承接了一个国家级的重大科技专项——“区域智慧能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这正是“启明”研究室长期耕耘的方向。他们提出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能源调度算法、多类型储能协同控制策略等核心方案,在激烈的竞标中脱颖而出。
示范项目在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落地。曾经依靠煤炭的城市,如今通过智能微网,高效整合了周边的风电、光伏、生物质能以及退役矿洞改造的抽水蓄能设施,实现了能源的高度自给和绿色低碳转型。项目并网那天,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代表清洁能源的绿色曲线平稳上升,标志着系统运行成功。
那一刻,年轻的工程师们相拥欢呼,几位参与项目的老专家也眼眶湿润。他们看到,图纸上的构想,终于变成了现实的力量。这不仅是一个项目的成功,更印证了研究院转型路径的正确性。
示范项目的成功,产生了巨大的涟漪效应。研究院的声誉达到了新的高度。“启明”研究室的模式开始反向赋能传统部门。火电所开始研究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和燃煤机组的灵活性改造;电网所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深度应用于电网规划和故障预警;甚至行政和后勤部门,也开始利用能源管理系统优化办公楼的能耗。
研究院,这个曾经的“蓝图工厂”,正在蜕变为一个以数据和创新为双引擎的“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智库”。他们不仅绘制单个工程的蓝图,更开始绘制区域能源战略的蓝图、技术发展路径的蓝图。
“十五五”末期,李建国即将卸任。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他和已是副院长、成为研究院中流砥柱的秦风,再次站在那扇熟悉的窗前。城市的灯火比五年前更加璀璨,也更加灵动。
“还记得五年前那份文件吗?”李建国感慨道,“‘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们算是没有辜负这个时代的要求。”
秦风望着远方,目光深邃:“老院长,我们只是走完了第一步。能源强国的路还很长。核聚变、太空能源、全域互联的能源互联网……还有无数张蓝图,等待我们去绘制。”
窗外,夜色中的城市,如同一艘依靠强大能源动力驶向未来的巨轮。而研究院,正是这动力系统不可或缺的设计者和守护者。在那些不眠的灯火下,在无数张铺开的蓝图深处,一个更加安全、绿色、高效的能源强国梦想,正由一代又一代的能源人,用智慧、汗水与担当,一笔一笔,描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他们的故事,是“十五五”宏大叙事中,一个关于创新、转型与传承的生动注脚,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一曲深沉而激昂的能源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