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以及更远处——他们项目所在的方向。
“我就知道你在这儿。”王磊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杨吉身体一僵,准备接受责备。
但王磊没有批评他,只是走过来,并肩站在栏杆前:“今天的空气质量指数是优,能看到西山。”
两人沉默地站了一会儿。
“我知道大家都很辛苦,”王磊突然说,“这种工作环境确实不人道。但我争取过了,院里说这里成本最低,而且离甲方近。”
杨吉点点头,没说话。
“你知道吗,当年我做第一个风电项目时,去现场待了两个月。”王磊望着远方,“站在风机下面,听着叶片划破空气的声音,那种震撼……我现在都记得。那时候我想,这就是未来,清洁的、可持续的未来。”
“而我们却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里设计未来。”杨吉接话。
王磊笑了:“很讽刺,对吧?但这就是现实。光和暗,总是相伴相生。”
这句话在杨吉心中激起一丝涟漪。他想起自己正在设计的升压站——那些电缆,变压器,保护装置,最终将组成一个系统,把风能转化的电力输送到千家万户。而他们,正是这一切的幕后推手。
回到地下室时,杨吉的心态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他仍然厌恶这个地方,但他开始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找意义——每一根线,每一个符号,都代表着未来某处的一缕清洁能源。
晚上七点,大多数人已经疲惫不堪。王磊拍了拍手:“再坚持一下,把今天的目标完成就可以走了。”
杨吉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继续修改他的图纸。这时,小李突然惊呼:“快看群里!内蒙古现场的照片!”
大家纷纷拿起手机。群里发来的是他们项目现场的照片——广袤的草原上,基础施工已经完成,湛蓝的天空下,吊车正在组装第一台风机。
“真美啊。”有人喃喃道。
杨吉放大了照片。在那片辽阔的天地间,人类建造的钢铁巨人正在崛起,将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参与的,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项目,而是一场能源革命的一部分。
晚上九点,终于可以下班了。大家拖着疲惫的身躯,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杨吉是最后一个走的。他关掉电脑,整理好图纸,然后拿起那个小盆栽,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
走出酒店大门,夜晚的空气清新凉爽。他深吸一口气,抬头望向天空——今晚有星星,虽然不太明亮,但确实存在。
回到家已是十点多,妻子和女儿早已睡下。餐桌上留着饭菜和一张纸条:“爸爸,我今天画了一幅画,在冰箱上。爱你。”
杨吉走到冰箱前,上面贴着一张蜡笔画:一个男人站在阳光下,手中拿着一个发光的球体,旁边是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我的爸爸在造太阳”。
他站在那里,看了很久。
第二天早晨,当杨吉再次推开那扇厚重的防火门,面对扑面而来的浑浊空气时,他的心态已经不同。他仍然厌恶这个地方,但他知道自己为什么必须忍受——为了那些在草原上旋转的风机,为了那些被清洁能源点亮的夜晚,也为了女儿画中那个“造太阳”的爸爸。
中午时分,他趁着休息,在图纸的角落,悄悄画了一缕阳光,照在他设计的升压站上。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个细节——它不会出现在最终版的图纸上,但在此刻,对杨吉而言,它至关重要。
“杨工,笑什么呢?”小李路过,好奇地问。
“没什么,”杨吉迅速收起图纸,“只是觉得,光总是能找到出路,即使在最黑暗的地方。”
下午三点,当厕所的味道再次飘来时,杨吉没有抱怨。他戴上耳机,播放巴赫,然后继续他的工作——在地下室中,设计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