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风速调整,警报声停止了,但a3测点的应力仍然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试验结束后,大家立即对模型进行检查——发现在管母线引下线的t接处出现了细微的裂纹。
“完美。”赵宁蹲在损坏的模型前,非但没有沮丧,反而眼中闪着光,“我们找到了最薄弱的环节。”
那天晚上,赵宁和邢树森并肩坐在实验室外的长椅上,手里各自拿着一罐咖啡。深秋的夜空清澈,繁星点点。
“记得大学时,你的结构力学总是全班最高分。”邢树森忽然说。
赵宁有些惊讶:“您还记得?”
“我当然记得。李教授经常拿你的作业当范本。”邢树森抿了一口咖啡,“当年我以为你会继续做研究,没想到你去了设计院。”
“理论需要落地。”赵宁望着远处的灯光,“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依靠我们设计的电网在生活,这种责任感很沉重,但也很有吸引力。”
邢树森点点头:“是啊,就像这次,我们这些学术圈里的人,有时候太沉迷于完美的理论,却忘了实际问题往往更加复杂。”
“而我们的问题,往往是太注重实用,缺乏理论深度。”赵宁接话道。
两人相视而笑。
最终试验的日子到了。这一次,他们根据之前发现的问题,优化了线夹布置方案,改进了t接结构。试验装置在风洞中巍然屹立,各种传感器如神经末梢遍布模型的关键部位。
“数据采集正常。”
“开始记录。”
赵宁和邢树森并肩站在控制台前,注视着屏幕上滚动的数据。一直达到设计的最大试验风速50米\/秒。
模型在强风中稳定振动,所有测点应力均在安全范围内。
“成功了!”不知谁先喊了出来,实验室顿时沸腾。
赵宁紧握拳头,长长舒了一口气。邢树森拍拍他的肩膀,然后在键盘上敲击几下,调出一组曲线。
“看,不同t接范围的设备端子、套管接线端子峰值应力结果,规律非常明显。”邢树森指着屏幕,“你的第一个创新点,现在有了坚实的试验支撑。”
赵宁点头,转向大家:“更重要的是,我们开发了一套能够模拟风荷载的引下线力学响应试验装置,完善了测试方法和配套装置。”
“而且,”邢树森接过话,“基于这些试验数据和有限元仿真,我们可以提出引下线系统线夹和端子的拉力评估公式。”
三周后,赵宁坐在设计院的办公室里,整理最终的合作研究报告。窗外依然刮着大风,但他心中的焦虑已然平息。
“基于联合试验研究,本项目主要创新点:
(1)首次提出了500kv变电站主变高压套管引下线、hgis套管与管母线引下线的合理t接范围,并给出了不同t接范围设备端子、套管接线端子峰值应力结果。
(2)首次开发了500kv变电站模拟风荷载的引下线力学响应试验装置,完善了适用于500kv变电站引下线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与配套试验装置。
(3)通过引下线系统有限元仿真、载荷分析和试验验证,首次提出了500kv变电站典型引下线系统中线夹和端子的拉力评估原理公式。”
这些冰冷的技术语句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专业思维的碰撞与融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赵宁拿起电话,拨通了邢树森的号码。
“邢教授,报告我已经发给你了。另外谢谢。”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然后传来平静的回应:“不必客气。下个季度,我们还有个强风区变电站的防风振研究,有兴趣继续合作吗?”
赵宁望向窗外,一片梧桐叶在风中打着旋,最终稳稳落在地面上。
“当然。”他微笑着回答。